性 造别”是一场关于性别的展 览,我们共邀请11位组艺术家和团体为展览委托创作。这次我们不想从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而是从社会性的角度来谈,也不再提供基于身份的定义。
“女权女性主义”这种提法不妥,有时候即使你是凭借女性身份获得一些什么,对于艺术家来说也会很排斥这一点。但是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任何一个成熟文明的社会,比如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一般女性艺术家,不管她们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可能都会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去做一些什么为弱势群体发声。这也是西方女性自然而然想做的一件事情,毕竟她们经历了3次女权主义浪潮的洗礼。
我一开始对这个差异也很好奇,为什么女权在中国不太好说?我们在微博上会看到“虐杀女童”这样的事件,这种事件虽然与我们今天谈的艺术心理表达无关,但是本身这也是一个社会性别意识的表露。其实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他们会把性别的问题偷换成阶级的概念,他们会认为肯定是有一个优先,不是性别优先于阶级,就是阶级优先于性别,所以这事变得很武断。事实上,我觉得“女权”有点被污名化了。
包括我之前还看到艺术家董大为和一个老师在探讨,说现在有女性霸权。有时候确实是,你想选择一些能够探讨性别议题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女性,其实不是不想要男性,是男性真不太关心这个事情。男性艺术家也一样,可能是这个社会整体性别环境还不够友好,包括媒体环境也传达不够,会让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我觉得当这个问题被大家讨论开的时候,会有很多男性艺术家出来,去思考性别问题,因为性别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觉得男性同样也是需要解放的,大家都是需要从这种单一的父权制的关系里面走出来。这个社会对男性的歧视和压迫是一样的,只不过就是男性可能还没有像女性一样成为一种集体现象,要用作品表达意识和觉醒。我也想借这个机会,WHY DO WE ADVOCATE THE SOCIALGENDER PERSPECTIVE
回应之前看到的这个问题。这次展览的参与者中有一些也是男性,他们平时会思考与家务劳动或是母亲相关的议题。这些艺术家很多都是“90后”,他们包括我在内都是在“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其实通过交流,你会发现我们这代人没有之前一代人的那种苦感了,他们好像不再觉得我是在为受压迫群体发声,我觉得这也和政策有关,每家只有一个孩子,不会说男孩和女孩哪个地位高,从表面来看确实有挺大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想简单冠以“女性主义”的原因。
其实展览也是一个平台,让不同的人群在这里相遇,让不同的创作者互相汲取灵感。包括我们组织了“性别表达:在文学写作和艺术写作中”这样的工作坊,邀请周瓒、童末、王炜、翟晶、桑田以及泰康空间总监唐昕分别从诗歌、小说、艺术研究与批评等不同角度对性别问题进行讨论。我们这样做也是想让性别这个话题能更贴近或符合中国当前的现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