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变成一种资产
- 来源:艺术商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9-03 14:09
这两年拍卖场上亿元拍品不断出现,德勤2017年艺术市场报告也指出艺术市场的情况挺乐观,至少比起2016年是这样。艺术诞生至今,已经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审美,即便流通性差,依然被无所不能的人类变成了一种金融资产,成为热火朝天的金融体系里的一分子。
那金融体系是什么呢?百度百科称: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同时,由于金融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准公共产品。那艺术品金融化投资又是什么呢?百度百科称:艺术品金融化投资,从行业上讲,是指以金融业的理念与模式来运作艺术品市场;从工具上讲,是指以金融资产的方式和程序来投资艺术品或其组合,并纳入个人或机构的理财范围。
两个概念都很晦涩无趣。对普通人来说,未必需要了解这一切,除非你有了些基本的东西 — 银行里有几千万,游艇,几栋豪华的公寓和别墅,离岸银行账户,私人飞机——开个玩笑,不需要这么多。不过你拥有了这些,就不会因为投资了艺术品基金赔钱后去砸银行的大门。
中国从来都是个神奇的国度,总喜欢游离于规则的边缘。因为没有信用体系,2008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并没有对中国产生颠覆性的重创。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又给各行各业的冒险者提供了“机遇”。中国的投资者是急功近利的,进入艺术市场要求的回报率是100%,这对国外的投资经纪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一个稳健的市场会切断了赌博的可能。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混乱,恰恰让投资者带有侥幸心理。相对于早已安顿下来的国外艺术品金融市场,中国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是敢想敢做、不计后果。
说不上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过程中必然有赢家、有血本无归者,而且多数是血本无归者。但是对金钱的渴望,让人们依然勇往直前。人性难改,社会也就这么在欲望的冲撞和扭曲中前进了。
所以,对中国的投资者来说,这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市场混乱;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很多规则的缺失,制造了更多可能性。梳理梳理,不过前后十几年,却像更迭了几个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