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密教圖像(二): 漢密壁畫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唐,密教,觀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11-30 12:40
印度佛教的密教信仰,於發展的早期已開始傳入中國。據隋代費長房編撰的《歷代三寶紀》所載,早在東漢魏晉時期,《陀羅尼經》、《大總持神咒經》等多種雜密(即早期密教)的經咒已在中國有了傳譯。到了東晉,又有《孔雀明王經》分別譯於建康(今南京)和長安(今西安)。此後諸神咒、陀羅尼(即咒語)的漢譯不絕於南北。隨着雜密經咒在中國的傳播,雜密圖像也就在漢地出現了。就全國而言,保存至今、年代最早的雜密形像是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第7-8窟屬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67-499年)的護法神摩醯首羅天、鳩摩羅天。而在敦煌莫高窟則以西魏大統四年(公元538年)以前開鑿的,第285窟西壁中龕兩側繪製的鳩摩羅天、摩醯首羅天、毗那耶迦天、那羅延天等多頭多臂的雜密護法諸神為最早(圖1)。西魏時期的洞窟有十餘個,但雜密圖像不多,反映密教信仰當時仍未太流行。
隋至初唐時期(公元7世紀),印度佛教進入了密教的高峰期。這個時期來華的僧人如闍那崛多、達摩笈多等都譯出密典;中國高僧如玄奘、義淨等也積極將密典譯成漢文。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大乘密嚴經》及由玄奘於公元656年重新漢譯的《十一面神咒心經》和公元659年重譯的《不空 索神咒心經》、義淨於公元693年重譯的《不空索咒心經》及於公元709年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如意輪陀羅尼經》的新譯的三十卷本《不空 索神變真言經》等。隨着更多密教經典的漢譯和傳播,密教圖像也就逐漸多起來了。就敦煌石窟而言,隋代的第305窟、初唐的莫高窟第340、334、321、331窟、榆林窟第23窟的十一面觀音及第341窟的八臂觀音,均屬密教圖像。
盛唐時期,「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相繼東來。三位密教大師先後譯出多部密教經典及儀軌,其中有《大日經》、《金剛頂經》及大量念誦儀軌,對密教修持與傳播起了重要作用。不空曾於天寶十二至十三年赴河西弘密,也帶動了敦煌地區密教的發展。這個時期敦煌石窟中的密教圖像無論是數量和種類都顯著增加;繪製於洞窟的位置也愈來愈顯要。除十一面觀音、八臂觀音繼續流行外,新出現了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不空 索觀音、孔雀明王、四臂觀音及三頭六臂觀音等。
中唐時期,即吐蕃佔領敦煌時期(公元786-848年),除上述密教圖像之外,又新出現了千手千缽文殊(圖2)、金剛杵觀音、東方不動佛、寶幢香菩薩、交杵等圖像;其種類和數目超過盛唐時期。莫高窟的第7、361、370窟主室頂心繪製了交杵;第231及238窟甬道頂繪製了千手千眼觀音和四臂觀音,反映了密教地位的進一步提高。
晚唐時期,又新出現了密嚴經變、金剛三昧菩薩、八臂寶幢菩薩、三面四臂菩薩等漢密圖像。種類和數量均超過中唐時期。在洞窟主室的頂心不僅繼續繪製交杵(莫高窟第14、30、140窟),而且在第10窟和第161窟主室頂心還分別繪製了十一面觀音經變和千手千眼觀音經變。這是前所未見的,第156窟的西壁龕頂和第14窟的主壁亦是密教壁畫,這反映了晚唐是敦煌密教最繁盛的時期。
李焯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