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方寸皓齿间游刃有余 重建颌骨还患者尊严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当李克强总理铿锵有力的声音于2020年1月10日回响在人民大会堂内时,手捧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证书的张陈平内心泛起了阵阵波澜,久久不能平静。他虽已年过花甲,依然奋战在临床一线;他和自己的团队连续作战20余年,只为攻克人体面部颌骨缺损功能重建方面所面临的一道道难关;他对多种修复方式不断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心中执念的是还患者以生存的尊严。天道酬勤,张陈平获得了成功,他和团队研发的创新性技术使得成百上千名患者获得了新生,在成果得到专家们的认可之时,张陈平却依旧保持着谦逊的微笑,将业绩归功于和自己日日夜夜一起战斗的同事们。

  张陈平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二级教授、口腔医学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主任;兼任国际口腔肿瘤学会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委会主委,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委会候任主委,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头颈肿瘤专委会候任主委,中国医促会颅底专委会副主委。

  结缘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发展学科

  时光机器追溯到恢复高考的1977年,遵从家人意愿,18岁的张陈平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习,并拜在我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创始人之一的邱蔚六院士门下攻读博士研究生。

  张陈平是从2012年独掌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的,那一年,科室改革,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九院”)原口腔颌面外科专业细化分为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口腔颅颌面科和口腔外科3个独立科室。科室的业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学科的传统却没有丢掉。自1953年由张锡泽教授创建之后,历经邱蔚六、张陈平执棒,在三代领路人的引领和传承下,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科,在国际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一枝独秀,成绩斐然。

  在张陈平的带领下,如今的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已经形成了科学的人才技术梯队建设,他们继承了前辈孜孜以求、永不懈怠的专业精神,在国际医疗舞台上已经崭露头角,使得学科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持续发展。

  在采访中,张陈平不止一次地提及科室副主任,也是他的同门师弟孙坚,这位和三国东吴皇帝同名的教授,同样有着不俗的战绩。1996年孙坚获口腔颌面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副主任。孙坚曾于1997—1998年赴法国留学,师承法国著名的Jean Louis Blanc教授和实施世界首例“换脸”手术的Bernard Devauchelle教授。孙坚一直从事口腔颌面-头颈部各类肿瘤的根治手术和术后缺损的修复与器官功能性重建,率先在国内成功开展了多项高难度、功能性、开创性的手术,如:对侵犯高位颈动脉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实施根治术并同期行颈动脉重建;在国内率先开展数字化技术用于颌骨重建,尤其在上颌骨的重建中提出血管化腓骨肌(皮)瓣结合3D塑形钛网支架修复上颌骨大型缺损,使功能性上颌骨重建成为可能;提出了抽屉式切除新概念并结合3D打印个性化钛网治疗上颌骨纤维骨性病变,既保留患者原有咬合关系,又减少了手术创伤,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虚拟手术联合术中导航辅助下的颌骨及颅骨等各类骨缺损重建等,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首次报道经口内行下颌骨良性肿瘤节段性切除及口内显微吻合血管化腓骨瓣,实现了面部无瘢痕的下颌骨功能性重建。

  张陈平告诉记者,在本次获奖的项目“颌骨缺损功能重建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的整个研究和实施过程中,许多年轻的学者亦功不可没,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完成人陈晓军。陈晓军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9月博士后出站后留校任教工作至今,先后在哈佛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比利时鲁汶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多所国际著名科研机构进行访问交流或合作研究,将自己的研究领域——计算机辅助手术与口腔颌面的修复重建密切结合起来,获得了丰硕成果,不但在人工智能与医学图像处理、手术规划与导航、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手术、医疗机器人、医疗器械数字化设计制造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还主编了“Computer-Assisted Surgery:New Developments,Applications and Potential Hazards”英文专著一部(2015年Nova Science出版社出版)。

  虽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但项目的顺利开展,还是离不开带头人。张陈平从医40余年,潜心于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擅长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外科治疗和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功能性重建,经过他的双手,超过15000位患者恢复了健康,而且是高质量的重生。但回顾自己近20年的科研经历,张陈平心中一直念念不忘的却是如何攻克颌骨缺损功能性重建这一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世界性难题。

   20年潜心研究,还患者尊严

  颌骨分为上颌骨和下颌骨,不但有咀嚼的功能,还起到了保持挺拔面部、维持感官观赏度的作用。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由于某些病变,如肿瘤、创伤、炎症等导致的颌骨缺损的发病率占口腔颌面部疾病的首位,轻者影响咀嚼、吞咽、呼吸等生理功能,重者导致毁容及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在多年的临床和对国内外同行的案例研究中,张陈平关注到,颌骨形态复杂,对缺损患者的重建手术精度要求特别高,传统的治疗手段很长一段时间停留在形态修复层面,主要依赖于临床医生的经验,稳定性差,还存在仅仅将形态修复而功能缺失的现象。于是,进行功能引导的颌骨重建成为那一阶段张陈平日夜思考的课题。

  想是前提,做是关键。张陈平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创新研究,通过对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群颌骨形态大样本数据库的分析,提出了功能导向颌骨重建的“四段式”策略,制作了下颌骨功能性重建配套器械,包括下颌骨外固定桥、四段式下颌骨塑形板、重建板弯制钳、弧形剪断钳及四段式下颌骨重建板等,可有效提高下颌骨重建中腓骨塑形、钛板弯制、骨段固定等操作难题,从而提高颌骨重建的可操作性、精确性及稳定性。

  1989年,Hidalgo首次报告了利用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可以为下颌骨缺损提供足够长度的骨段,但也存在问题,腓骨宽1~1.5cm,仅为下颌骨高度的1/2,种植修复后冠根比严重失凋,会因种植体力矩过大继而引起骨质吸收导致种植失败。而且,传统的解决方案需实施4~5次手术,历时2~3年,患者承受痛苦大,医疗费用高。面对这一患者心中的痛点,张陈平课题组经过不断的突破性研究,首创种植牵引的“一体化”新技术。种植牵引腓骨增宽(DID)技术开创性地将牙种植、牵引成骨与腓骨移植融为一体,1次手术可达到传统4~5次手术的疗效,疗程缩短2年以上,实现了下颌骨从“形态修复”到“功能重建”的重大突破。通过对DID表面改性获得类骨小梁微纳结构,显著促进骨结合,提高了初期稳定性,使植入成功率从70%提高到94%。该项技术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被编入全国统编教材《口腔种植学》。美国D Kademani教授认为“DID技术是腓骨垂直高度不足无法恢复咀嚼功能这一难题的理想解决方法”。

  2019年9月,张陈平获得上海市第三届“仁心医者•上海市仁心医师奖”,当时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提到过一个词——“功在刀外”。的确,作为一位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外科医生,不仅要拥有一双灵巧的双手,更应整合多学科技术来服务于临床。复杂的颌骨重建手术对操作精度的要求达到了毫米级,而参差不齐的操作水平会因毫厘之差而产生不可预估的损失。因此,研发出可操作、可借鉴的标准化流程成为张陈平思考的另外一个课题。经过不懈的努力,张陈平课题组自主研发出融合术前个体化设计、导板制作及术中导航的“一站式”数字化平台,率先打破了国际技术壁垒,解决了软件碎片化及不兼容的难题。基于该平台,创建了“咬合位点引导的颌骨重建”及“导航引导的穿颧种植”数字化技术体系,显著降低操作误差,提高手术安全性,实现个体化、精准化、功能化的颌骨重建。在国内率先开发“颌骨手术仿真培训系统”,规范了操作流程及技术标准。同时张陈平也结合国内现状,以九院为基地,开展了近百次的国家级学习班,使得千百位同行医生受益。

  目前,颌骨缺损功能重建技术体系已经在全国26个省市45家医院推广应用,累计受益患者达到6万余例,社会效益显著。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张陈平一直在给自己加压,在国外同行眼中,对口腔颌面肿瘤疾病治疗效果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人文角度标准:若患者可以在公众场合体面而完整地吃一顿饭,就说明治疗是成功的。所以,张陈平将“能为患者找回人生的尊严与快乐”作为其工作的最大心愿。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张陈平曾经历时22小时坚守手术台,为一位年过六旬的指挥家实施了极晚期口底癌切除及术后缺损功能重建,患者第二年还到张陈平家中抚琴一曲表达谢意;也曾为确诊为罕见腮裂癌的70岁的美国患者精准实施手术,患者6天后就顺利出院;还为花季少女重建食管,并帮助其完成了吞咽反射训练,使得在8年内一直依靠胃管进食的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经过张陈平双手诊治过的患者,小到10多天的新生婴儿,大到105岁的人瑞,患者不但从功能上完成了重生,在心理上也重新树立起健康生活的信心。此外,科室团队成员大胆创新,不断开拓,口腔癌总体治愈率接近80%,晚期口腔癌的治愈率也超过60%,已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处于同等治疗水平。

  发扬团队精神,建立国际交流平台

  张陈平从医40余年,将医者的“仁心”与师者的“传道、授业”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经过他双手诊治的病人,超过50%为复杂困难病例。张陈平将自己经手的病例进行总结、升华,主编及参编了《口腔颌面肿瘤学》《下颌骨重建的基础与临床》《口腔颌面功能性外科》《头颈肿瘤诊断治疗学》等20余部专著,在新版全国统编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中担任副主编,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取了更多的案例。对于张陈平来说,发表论文或者获得各种奖项已经是家常便饭,而他考虑的是,如何保持我国在口腔颌面外科尤其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领域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张陈平清醒地意识到,我国依旧有许多医疗机构还无法达到类似九院的诊疗水平,为了推动国内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九院每年都会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显微外科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学习班”“下颌骨功能性重建”及“功能性外科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陆陆续续培养了多批从事口腔颌面外科的骨干人才,使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18年5月24日,“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集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诊治专科联盟”正式揭牌,张陈平是联盟发起人及管理委员会主任,这也是张陈平为了在全国推广学科建设的一大举措。

  交流不仅限于国内,九院的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已经成为了重量级的、同专业医生的国际培训基地,每年都要迎接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学生来此学习,并且还成为了已有500余年历史的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海外唯一的头颈肿瘤及修复重建国际培训基地。

  对于未来的科室发展,张陈平有着明确的目标,他希望建成类似“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和“MD安德森癌症中心”那样的世界知名头颈肿瘤治疗中心。同时,张陈平也意识到,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为此,他会以双肩承担道义和信念,以一颗仁心,一份同理心去体谅患者,以博大的创新知识体系去引领学科发展,这是张陈平毕生的追求,也是他矢志不渝的目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