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任城新旧动能转换的思考与对策
-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科技,建设,基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12-22 10:54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发,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泛渗透到各领域,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深刻变革,重塑世界经济格局,创新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超前部署面向未来的创新行动,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在国外,欧盟实施了“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美国实施了“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启动了“工业4.0平台”。在国内,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以及济南、青岛正强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创新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坚实基础,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加快提高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力。
理解新旧动能转换,首先要正确认识什么是新动能、什么是旧动能。新动能,简单地说就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旧动能,是指传统动能、传统产业。新与旧动能是相对的、是动态发展的,旧动能经过升级改造可以变成新动能,新动能随着时代发展、技术革新也会衰落成旧动能。
简单来说,新旧动能转换就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过程。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改造旧动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才能顺利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1.近年来任城区科技创新助力新旧动能的主要做法
1.1强化科技投入
坚持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全区财政收入增幅,2017—2019年3年累计科技投入达到1.6亿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坚持每年实施一批区级科技计划项目,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技术,近年来共实施科技项目150余项,争取省市财政补助资金5000余万元,有力调动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企业研发投入逐年提高,2017—2019年度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1.31%、1.53%、1.91%。
1.2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围绕“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深入开展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积极培育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中小微企业,逐步壮大科技中小企业主体规模,努力培植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后续动力。近3年来先后新认定18家国家高企、36家市级高企,培育3家创新型示范企业、30家科技小巨人、10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入围山东省创新型企业2家,济宁市创新型试点企业23家。截至2019年底,全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5家、市级高企70家、省中小微企业入库60家。
1.3扎实推进平台建设
近年来,大力实施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行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升级工程,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和现有创新平台的提档升级,重点打造了“一所五院六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实现了科技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目前,全区拥有科技创新平台72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孵化器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家。
1.4智力支撑更加坚实
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出台了《关于强化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支撑的若干政策》,设立5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坚持“把人才作为驱动创新的第一资源”,围绕全区“十强”产业,通过共建研发平台、打造创业园区、开展人才挂职以及开展“院士行”“重点工程人才专家行”“博士行”和开通“名校人才直通车等方式,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为产业转型升级装上了“新引擎”。全区累计引进海外院士、“两院”院士11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1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3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创新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全区规上企业R&D支出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1.93%。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怕担风险、不敢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不少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强,与高校院所缺乏深入合作。
2.2高层次人才匮乏结构有待优化
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依然不足,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及专业型高级管理人才紧缺,人才结构有断层现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同时存在。
2.3创新发展平台承载力和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公共服务平台的运作仍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运行机制不够灵活,资源整合度不高,在为企业开展供需对接、创新服务、解决共性难题等方面的作用还不够突出。
2.4创新环境和统筹机制有待完善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还有待增强,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形成。创新创业政策碎片化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统筹协调力度有待加强。
3.对策与建议
新旧动能转换涵盖一二三产业,核心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济宁市任城区坚持高点定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抓好创新主体培育、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夯实创新平台载体、强化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一系列举措,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3.1坚持高点定位
围绕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型产业培植,统筹全区资源和力量,建立完善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库;深入实施双招双引战略,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精准招商,引进产业链上的龙头项目和链条项目,实现建链、补链、强链。同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制度,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节点化、节点责任化,定目标、定标准、定时限,落实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压实责任,形成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合力。
3.2发展壮大创新型企业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对企业研发投入在省、市奖补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深入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在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国内顶尖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单项冠军”。
3.3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发挥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等平台作用,实施“创业创新生态链”项目,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人才引进、项目导入、资金支持、孵化培育为一体的“人才+项目+资金”创业创新模式,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实施重点产业领军人才、紧缺人才集聚工程和任城工匠培养工程,引进培养一批重点产业紧缺的创新创业型、实用型人才。
3.4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引导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鼓励高校院所、企业、社会组织、产业联盟以及其他投资主体联合共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法人制新型研发机构,提升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能力;依托各类园区建设一批企业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引导创新资源、科技人才、金融资本向其集聚。
3.5完善创新发展新机制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充分发挥财税杠杆作用,创新财政支持政策和扶持方式,积极吸引高水平投资管理机构来任城发起设立“天使投资基金”“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构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立技术专家、企业家、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等共同参与的科技决策及论证机制。整合各类大数据资源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促进社会管理和产业发展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