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助力打牢广西抗“疫”新地基

  1.“新基建”成为“疫”后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

  “新基建”是有别于传统基建的新概念。它的重心不再是房地产,而是指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新基建”侧重软性环境和科技生态的营造,兼顾平稳增长和科技创新双重任务。如果说传统基建拉动的是钢筋水泥,带动的是土地经济发展,那么“新基建”带动的则是科技制造能力的全面提升。早在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新基建”概念,明确表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广西基础设施补短板“五网”建设三年大会战总体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20〕11号),提出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强力推进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物流网、地下管网(以下简称“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信息网等即属于“新基建”。国家和自治区对“新基建”的高度重视,为广西各地市在后疫情时代抓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充分表明,“新基建”必将是未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

  2.启动广西各地市“新基建”的三大要点

  无论是“铁公基”还是“新基建”,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围绕国家布局、立足自身优势、关注民生领域开展新基建。

  2.1围绕国家布局开展新基建

  广西新基建布局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布局的要求展开,积极推动“智能+”产业和“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发展,进一步关注和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同时,广西新基建的启动要做好整体的规划和布局,将新基建发展计划纳入广西“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智慧城市、北斗导航、智能制造、现代金融等产业,加紧谋划实施一批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动力电池、机器人、无人机等具有引领性、带动性和标志性的重大项目,率先建成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或工业互联网平台,完成从传统的“制造能力”向“制造能力+数字化能力+服务能力”的转变,培育形成广西经济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加快构建广西现代化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2.2立足自身优势开展新基建

  广西新基建建设要立足自身区位优势有序开展,尽快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与新基建相关的领域细化发展思路和支持政策。立足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5G基站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建好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集聚区、南宁五象远洋大数据产业园、中国-东盟新型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等具有全局性意义、区域战略性目的的建设项目,着力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通信网络核心节点和信息服务枢纽,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示范区,远程教育、医疗、网络文化等特色信息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以广西为重要战略支点的中国和东盟信息枢纽,携手东盟国家共筑“数字丝绸之路”。

  2.3关注民生领域开展新基建

  广西新基建建设要更加关注民生领域,真正补齐广西民生短板和历史欠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新基建”为基础的各类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普及,包括大数据筛查、远程医疗、网购网课、在线办公等,同时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在疫情防控、物资生产调运、个人工作学习生活、有序复工复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因此,真正关注民生领域开展新基建建设,才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便利的消费体验,真正补齐更多民生短板,支撑更多民生应用,满足更多民生需求。

  3.夯实“新基建”一大基础设施和四大公共设施

  广西各地市推动“新基建”,要在传统基础设施配套的基础上,顺应智慧城市的发展潮流,对“旧基建”建设进行智慧化升级与改造,不仅包括支撑智慧城市发展的底层智慧基础设施,而且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智慧化运用。

  3.1新型智慧基础设施——实体设施和虚拟设施

  智慧基础设施是新型城市的总体构架,也是城市功能运作的重要载体。智慧基础设施按存在形态可分为实体设施和虚拟设施。实体设施由实现智能改造的现有基础设施构成,具有实时感知、提升区域空间动态维护能力的作用;而虚拟设施则由信息通信和数据管理等新建设施来支撑,促进信息融合,从而提高城市综合运作水平。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为“两网一云一中心”,即通信网、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中心。

  (1)通信网(5G基建):2020年为5G商用元年,广西各地市要根据自身情况,抢抓机遇,重点加快5G基站系统和网络架构两大核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布局,全面构筑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

  (2)物联网(智能物联设施):加快广西各地市在各个区域空间部署多种传感器,采集具有时间与空间属性的数据信息,实现现实事物在网络虚拟界面的聚合。

  (3)一朵云(云计算中心):依托广西云计算中心,辐射各地市云计算服务,推动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建设,加快构建各地市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

  (4)一中心(大数据中心):发挥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作用,形成知识和决策辅助信息,实现从数据到智慧的价值转换。

  3.2新型健康公共设施——现代健康信息云平台

  新型健康公共设施是利用先进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科技,收集、存储、管理区域内用户的个人健康信息,同时链接医院端信息和服务,实现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互动,升级传统就医模式,缩短患者和医护人员不必要的就诊时间,提高就医效率,达到信息化、智能化和便捷化的诊疗目的。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建设新型健康公共基础设施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下一阶段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广西各地市要积极构建现代健康信息云平台,以“健康城市”为核心,以个体健康大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管理为技术支撑,建设个人健康大数据等相关模块,实现城市中每位市民拥有自己的健康信息云档案。

  3.3新型教育公共设施——智慧教育云数字校园

  新型教育公共设施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教育空间、教育内容以及施教载体所形成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突破传统教育信息化瓶颈,提升教育基础设施的智慧化和创新化。核心设施主要包括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和数字校园两大部分。

  (1)智慧教育云平台:通过对教育大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管理,组织线上学习内容,管理学生信息以及教师备课登记,将学生、教师、家长、学校4类用户群体有机地整合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知识匹配等能力营造个性化课堂教学、家庭辅导和自主学习的智能便捷的学习环境。

  (2)数字校园: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数字空间,打造从环境信息(包括教室、实验室等)、资源信息(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信息(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等数字转化,为资源及服务共享提供有效支撑。

  3.4新型文化公共设施——城市文化网格地图

  新型文化基础设施包括城市规划馆、科技馆、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公园等在内的传统文化设施,结合现代科技,将文化内容更生动形象地向市民及游客呈现,传递城市文化,打造具有人文气息的城市载体空间。各地市要利用智慧化的技术和手段,重点打造城市文化网格地图。将城市每块地、每栋建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脉络,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数字形式记录下来,通过设置射频器与输出终端连接,使置身于城市各个角落的人能随时随地了解城市或脚下土地的故事,形成定点定位的城市文化网格地图,成为城市文化展示的新窗口。

  3.5新型安防公共设施——智慧安防应用服务平台

  安防公共设施是围绕城市建设与安全运行,设置用于应付攻击或灾害,从而避免居民受到伤害的公共设施。各地市要加快布局智慧安防应用服务平台,通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借助各类传感器对全市社会运行、人员流通和自然生态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严密分析,对危险情况进行分级预警,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攻击进行有效防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