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艺术课堂——语文审美教育
- 来源:素质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语文,教学,审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12-29 16:47
【摘要】当前,新课程改革开展已逐渐深入,审美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语文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体落实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一、突出审美主体的主体地位
审美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什么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审美主体”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讲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审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激发出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二、具体策略
1、以情激情,增强美的感受
“水不激不灵”,没有情感的激发,学生就很难有美的感受。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情境的再现,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刻也不会平静的,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产生感受,升发美感。
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通过婉转,低柔的语调,再现了有生命的康桥,有灵性的康桥和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使学生感受到康桥的美景。从而从心底感受到诗人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抓住美的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
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3.抓住美的形象
第一、语文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可以说自然美在语文教材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课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
第二、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景,入景始与亲。”
“入景”才能抓住美的形象,感受到课文中的美,才能受到美的熏陶。但是课文中的美具有间接性、模糊性的特点,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欣赏到它的美的,那么就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启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入。
朗读法。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能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
直观法。利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增强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描绘法。学生不可能直观地看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的美好自然风景,教学时,就靠我们教师利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去描绘课文中的美景,让美景再现学生的眼前。
4.抓住美的意境
语文课堂教学美的意境,实际上就是语文本身的美感在课堂教学上的具体体现。它是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者的组织引导,由教学内容所引起的并与之相关的一种特有的氛围、特有的情感体验,这种特有意境的实现,是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从而得以完成的。
课堂意境美的创设离不开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而意境美的实现,教师是起着引导作用的。教师一旦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灵活把握,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方法营造一个个特有的意境,就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出语文本身的魅力,使学生乐在其中,乐中学有所成。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正是从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挖掘其审美因素美是社会的主旋律,美必将会战胜丑。教材是挖掘美的矿藏,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美。关键是在于我们语文老师是否善于挖掘,善于披析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美景、美行、美情中去挖掘美,感悟美,接受美,并通过审美的过程来培养、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我们为了寻求美,汗珠结花蕊,美在花丛召唤你,能给你安慰。我们为了创造美,智慧育蓓蕾,它在峰巅为你开,芳香的玫瑰。美在那追求中,美在奋斗里,美在那山林间和你相依偎。我们为了寻求美,排成一条队,满怀希望和理想向着朝阳,迎着晨风,向着朝阳,迎着晨风,追着春天飞。”
这是歌曲中的优美的歌词,希望我们的课堂,也能像歌词描绘的那样,把我们带进艺术的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