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做好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的教学策略

  • 来源:素质教育
  • 关键字: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教学策略
  • 发布时间:2020-12-29 19:24

  【摘要】《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教科书》中在各个学段中均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个学习环节,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了要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解决日常生活中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并明确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开放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系统的设计,都应有利于推进这样一种学习方式。

  何让学生能在自主、合作、开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本人结合参加活动的教学实例,谈一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及研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社会生活为载体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切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从而体验生活,认识社会。基于这个原则,“活动应已学科知识为支撑,社会生活为载体”来进行设计。

  例如:我根据随学的《统计》知识,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设计了主题为《我是小小调查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次活动的开展 ,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去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怎样根据整理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更重要的是,学生还较全面的了解了班图书角的情况、不同层次学生对各类书爱好的情况、各班的人均读书本数,实实在在的为学校全面了解这次“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提供了有力的原始资料,同时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培养了一种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调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制图、制表能力。

  二、强调实践性的同时还要有可操作性

  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突出的特点。如果一项很有实践的活动,没有集体的可操作性行为,也收不到理想的效果。例如上面的“读书活动调查”。第一次,作为作业布置,没有做具体的指导捉拿是要求学生去调查读书活动,然后制成统计图。一个星期后去检查,结果只有三人去做了。这是为什么?这就是缺乏活动的可操作性。问其原因是,不知道调查从何入手,也不知道要调查些什么。根据这种情况,我立即做出了如下可操作性的指导。如,调查项目: 1、调查各班图书角有图书多少本?其中故事书有多少本? 2、各班同学在本次读书活动中,每人共读了多少本?每班人平均读了多少本? 3、调查二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我最喜欢读的书”的情况(童话、科幻、故事、作文)。如在制图时,要求学生只选择其中的二项进行统计。正因为学生有了这些可操作性的指导,很快在三天内就出来了很好的作品。

  又如本学期的这次“我创造,我快乐”的活动,首先就进行了可操作性活动指导:大家谈— 1、哪些物体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现出来? 2、表现出来的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3、想给你心中的图形说些什么?在谈话中,家里有鸡鸭的一个学生就说道:“我喜欢我们的农庄,而且房子、篱笆、鸡鸭树木都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现出来”他还绘声绘色的把的农庄是什么样子的和景色描述了一番。而一贯喜欢看科幻书的另一个同学却说道:“我喜欢神州九号,我希望它也能把我带向太空,它也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现出来”。学生说了很多很多。正因为有了这可操作性的指导,所以,出现了很多的优秀作品。如:图文并茂的《农庄》,它的配文是—走进农庄,我心飞翔。一圈圈篱笆,一声声鸡鸣,传来一声声祝福。又如:《神舟六号》配文是—我爱神州,我爱科学。这二幅作品全部用平面图形拼成,并且把所认识的平面图形都给用上了。

  三、突出体现开放性与个性的发展

  开放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志。综合实践活动要面向每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活动设计时,要注意冲破内容封闭的圈圈、框框,使教师和学生也成为数学教材的创造者,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教材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充分使学生开展联想,发挥丰富的想象,多角度、全方位地参与到实践活动课的学习中来。如上学期的“读书活动调查”,在整理数据时,不拘泥于预先设计的固定的程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数据制成统计图。正由于没有固定的程式要求,所以,这次活动的参与率是百分之百,作业的表现形式也五彩纷呈。制成的统计图,有的是复式的,有的是单式的,有的是竖式的,有的是横式的。作业后写的感想和建议也各不相同。

  小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成果大多都比较微小,但是我们主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多少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重在评价学生参与活动获取知识及信息量的多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方式,以及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过程的评价。

  总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一定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把数学同其它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自觉的应用数学,使用数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