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是课堂里的“C 位”, 是所有目光的焦点, 很多走上讲台的老师, 一站就上瘾, 上意识也好,潜意识也好, 总之, 骨子里就认定讲台一定是自己的, 拥有权一定是老师的。
迷恋“C 位” 的教师, 都有相同的课堂理念———老师就是教学者, 是传递知识的人, 课堂里的学生都是来听我讲课的, 是向我学习的人。老师总是输出知识; 学生总是不如老师, 只能听与答, 即接受知识。教师占据着“C 位” 看似自然而然, 理所当然, 但是, 不难看到, 凡是老师占据“C 位” 的课堂, 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变得狭隘和僵化, 老师也不可能从学生中获得成长, 课堂里难有共生。不仅是师生间难有共生, 生与生之间也难有共生, 因为在学生的心里, 知识源只有老师, 连课本都只是一个凭借, 更不用说同学了。
在日常的听课中, 不难看到那些什么“激情导入、讲故事导入、猜谜语导入、看视频导入、设悬念导入” 等之类的导入, 其实质都是把学生视为一无所知的孩子。然而学生在拿到课本时, 课文早就看过了, 所以谜语一出学生就知道答案; 故事刚开讲学生就知道要讲哪篇课文; 悬念刚说, 学生就猜得八九不离十。这种无视学生真实情形的教学, 真有点自欺欺人, 可是我们不少老师却乐此不疲地设计, 激情地展示, 从未反思过是否备过学生。正因为总是这样表演着教学,在“C 位” 上享受学生专注的听答, 永远都是自己输出, 很难从学生的学习中获得启示, 老师才在课堂里无法生长, 课堂里才难有共生的机会。
教师让出“C 位”, 与学生共享三尺讲台, 课堂的情形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首先, 学生会因为位置发生变化而感受到角色发生变化, 当学生站上“C 位”, 感受着同学目光的聚焦时, 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感受到自己也是知识的输出者, 渐渐地就会做出角色管理, 学习会变得更加自觉; 进而改变学习观念, 即自己不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 而是一个可以跟老师、同学一起交流、分享、对话的学习者。其次, 学生不仅可以自己学, 还能教自己, 甚至教别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 “用教的法子学, 比用学的法子学来得更真切,也更有效。” 教师让出“C 位”, 其实也是在实践海德尔提倡的——— “让学”。那学生有没有自己教自己或教别人的能力呢? 实践证明是有的, 学生不仅能教同学, 还能给老师带来启迪, 让老师也能在课堂里成长。
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赏析课文,把赏析成果写成作文, 然后同老师和同学交流, 在交流中就能起到相互启迪的效果。如教学托尔斯泰的《穷人》一文时, 很多老师都只关注文章是怎么刻画一个“穷” 字来衬托穷人心灵的美好, 怎么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突出穷人品德的高尚和富有。可是在课文赏析交流中, 有的学生却读出“环境描写是突出穷人生活的艰难” “心理描写是突出穷人做善举的艰难”。这样的理解完全超出了老师思维的定势, 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课文不是通过物质的“穷” 来衬托精神的“富”, 而是通过“穷” 来渲染生活的“难”, 通过“难” 来反衬穷人做善举的“贵”。这不正是一个成语“难能可贵” 的阐释吗?这不就是老师从学生的讲解中获得提高吗?
再如: 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 大多数教师都会提出问题“要是让田忌、孙膑和齐威王第三次赛马会怎样呢” 或者是“齐威王不服输要求再赛一次, 那结果会如何呢”, 让学生在课堂上小组讨论再赛一次会有怎么样的结果。课堂确实很热闹, 学生很兴奋地投入讨论中, 但是这个讨论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呢? 老师其实是想让学生明白孙膑的智慧, 在短时间里就计算出 “万一” 的结果。但是, 课堂交流时, 却有学生在讲台前这样说: “不必计算, 也不必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课文里的人物的身份与地位决定了事件的结果———因为齐威王是君王, 君王之位决定他与臣子打赌只能赢不能输, 他自恃胜券在握,结果竟出乎意料地输了一场。就这一场就足够了, 因为齐威王是输不起的, 这就因为他是君王, 即使后面再赛, 每一场齐威王都赢, 这对于一国之君的齐威王而言又有何意义呢? 他输了一场, 就够了, 后面即便是赢也仍旧是输, 这是帝王之位、之势、之心态所决定的。高高在上的帝王是‘只能有赢没有输’ 的。因此从齐威王的角度看, 他不会要求再赛一次, 那场输是无法弥补的。对事(赛马) 他是输了, 但他能拥有这样的臣, 以事观人, 他是欣慰的, 他仍是赢家。因而, 从这点看, 他有足够的胸怀来容纳自己的输, 这也体现他王者的风范。因此没有必要再赛一场。”
学生这样的思考和理解不正是给老师一种多元的启迪吗? 老师是能够从学生这样的发言中获得成长的, 这就是师生在课堂上的共生。如果教师不让出“C 位”, 只当学生是来听讲的, 来接受提问的, 那么, 教师永远也遇不到这样的成长机会。
以上的教学事件, 绝非个别现象, 当课堂上教师让出“C 位”,让学生也有机会站上讲台, 学生 “小老师” 的角色会扮演得很好,甚至给教师极大的惊喜。长期让出 “C 位” 的教学, 让我的课堂收获累累硕果, 学生的潜能被发挥出来, 师生之间实现了相对平等的交流, 相互启迪共同成长, 课堂学习真的达到了深度语文的效果。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
责任编辑黄佳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