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 大山里出来还是回到大山里去

  11 月瑶乡的早晨让人感到冷意,空气里弥漫着深山里来的寒气。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福华三排中心学校门前一段短短的街上, 三两个穿着瑶族服饰的老人,在阳光照到的地方晒暖。那服饰上斑斓而多姿的色彩, 点缀着这条单调而朴素的街道。

  进入校门, 一眼望见教学楼前矗立着的两株百年老树, 树干高大, 荫影幽深。操场上的红旗迎风飞扬,系着旗子的长绳把旗杆打得啪啪响。风吹来的方向, 一万座拔地而起的山峰正朝学校奔涌而来。

  在这座深陷于群山之中的校园里,何静已经从教12年。

  创新教学

  2008 年,何静从佛山科技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毕业。

  毕业前, 她在佛山禅城的一所学校实习,由于表现良好,获得了指导老师的赏识。那位老师曾跟何静推心置腹地谈过一次话, 并推荐她去顺德的一所小学任教。

  何静来自清远市连州市, 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学子。多少乡村少年,寒窗苦读考大学,就是为了圆一个城市梦。然而在这关头,何静却犹豫了。

  在佛山求学的三年, 让何静对于城市梦有了自己的体会和判断。“我是农村人,不是很喜欢大城市,那里的节奏太快了。” 她做出了一次选择,“大山里出来的,还是回到大山里去吧。”

  何静没有回到连州工作, 而是去了连南。她心想,连南离连州那么近,估计那里的学校跟家乡的差不多。

  何静去三排中心学校报到前, 也曾做过一些思想准备,然而现实的“荒芜” 还是让她震惊了:学校虽然处在镇中心,附近竟然只有一个猪肉档和一个连基本生活用品都买不齐的小店; 没想到孩子们说的瑶语她竟然一句都听不懂……

  原本, 何静心里对即将开启的教师生涯充满了幻想: 我的学生一定会很喜欢上英语课, 我的英语课堂一定会生动有趣又高效。然而,当她踏上瑶乡的三尺讲台, 却发现事情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由于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学生们学习英语时会觉得发音比较难, 尤其是读不准送气音。而且,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阻隔、相对闭塞的环境,导致这里的学生对英语感到陌生,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当地的英语教学质量在全县靠后。

  针对这种情况,何静采用游戏、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与他们一起设定小目标,鼓励、帮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达到目标后再逐步提高目标。

  用游戏、竞赛等教学形式,学生确实很喜欢,课堂氛围也很好。但后来何静却发现,让学生一个一个朗读时,他们却读不上来。何静开始反思,觉得不要过多追求课堂的氛围。

  后来, 何静想到要分层教学和小组教学混搭。她跟班主任商量后,按照教学思路重新调整英语课的座位。学生上完英语课,座位再恢复原状。一个班20多人,尝试一年之后,颇见成效。

  何静还建立家长微信群, 通过微信群收集学生的口语作业。这一举措,让家长参与英语教学中, 学生的口语也有了很大进步。有个家长跟何静说他的孩子很喜欢这种交作业的方式, 甚至放暑假时,每天还要把读英语的视频发到群上。

  关爱学生

  除却在英语教学中费尽心思, 何静对学生也很关心,她说“对学生要走心”。

  几年前,何静教三年级,班上有个男生,他读一二年级时,上课中途常常离开教室,是行为比较奇怪的孩子。

  半个学期后,有一节英语课上,他莫名其妙地笑了,打扰了旁边的同学。何静没多想,于是多看了他几眼。当何静转过身板书的时候, 他竟然把英语课本都撕烂了。何静当时很生气,教训了他一顿。

  课后,何静总觉得困扰,很想了解背后的原因。于是何静加了孩子爸爸的微信,了解到原来他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孩子寄住在姑妈家,何静去家访的时候,他姑妈说孩子很不听话, 根本拿他没办法。还好他爸爸每个月会抽一个周末回来看孩子。

  后来,何静找了一本新的英语课本,问他:“还想不想学英语,你想学,老师给你一本新的课本,不要再撕书,上课也要认真。”何静经常跟他聊,他爸爸回来带他去哪里玩; 又鼓励他, 如果考试有进步,爸爸会更开心。

  四年级起,那个学生上课积极了,也变阳光了, 何静甚至还让他当课堂上的小老师。

  现在那个学生已经上初中了, 在校园里,有时会遇到何静,他总会过来,规矩而羞涩地叫一声“何老师好”。

  坚守讲台

  如果说教学上的困境, 何静在付出巨大的努力之后几乎都能迎刃而解,那么教学之外的因素, 却让何静一时间难以接受。

  刚来学校的那一两年, 何静要一个人住在学校里。下午放学后,师生们都走了,校园空荡而冷清,只剩下自己。夜晚来临,天色漆黑,她把自己锁在宿舍楼的最顶层、最里边的房间内, 尽管门窗紧闭,依然胆战心惊。山里的夜格外安静,一点风吹草动、远村狗吠都如在耳边。许多个这样担惊受怕、辗转难眠的夜晚,何静总是想起自己当初的选择。她后悔,迷茫,思索自己的将来何去何从……

  为了给何静增加一点安全感, 学校特意在一楼加装了一扇结实的铁门。住在学校附近的同事常常会在放学后送青菜过来。何静也试过和一个家里比较远的学生一起住校。

  就这样,何静坚持下来了。至于当初是什么让她坚持下来的, 她只是觉得, “既然选择了农村学校, 就要扎根下去,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看着她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校长唐六贵告诉记者,何静来到学校之后,用个人的教学能力, 带动了整个片区的英语教学,不仅自己的教学成绩提高了,还主动送教下乡, 对其他乡村小学的教师进行指导。

  唐六贵记得很清楚,2014 年, 何静担任教研员, 有一次她到别的学校参加教学交流活动,由于主办方安排欠妥,活动结束后,她只能走路回到学校。“大中午的,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她回到办公室就在我面前哭。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倒了杯茶给她。小姑娘哭哭啼啼地讲完自己的委屈, 说了气话———‘以后再也不做教研员了’。第一天她的态度很坚决,第二天就向我认错说态度不好,要继续做。”

  “年轻教师碰到磕磕碰碰,能坚持下来, 是难能可贵的。” 唐六贵既感慨,又赞叹。

  如今的何静,不再是校长眼中“哭鼻子”的小姑娘了,她在一群肆意生长的学生当中,依然显得身影单薄,像“田埂的小草”,但当她站上讲台的那一刻,便元气十足, 精神饱满, 学生们在她的感染下,沉醉于英语的世界中。

  大山里出来的,还是回到大山里去,这是何静的选择。然而,她的选择会让更多大山里的少年走出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