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 时代的学校智慧后勤建设实践探究

  “互联网+” 时代到来, 为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 也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互联网+” 技术与学校后勤管理有机结合, 成为了学校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智慧后勤建设, 守护校园平安

  学校门禁是校园的重要屏障, 门禁安全关乎校园内一切活动的有序开展。我校后勤部门十分重视智慧门禁系统的建设, 推动其与“互联网+” 技术融合, 有力保障了校门出入的安全。

  1. 全面升级师生出入校门禁系统。原有的出入校门禁采用刷卡形式, 在安全保障及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为了防控新冠疫情, 入校前人工测温工作造成的人员聚集问题也亟待解决。基于此, 我校后勤部门在学生复学之前, 迅速引入了全面升级的出入校门禁系统, 该系统实现了“闸机+人脸识别+测温” 一体化。该系统可快速确认学生和教职员工身份信息并做体温检测, 再将体温信息与人员身份信息绑定。并且, 具有非接触式测温+实时语音预警功能, 更好地保障检测人员的安全, 异常情况有语音报警, 检查人员可快速响应。最后, 人员身份信息绑定体温信息可实时上传至平台, 有效追踪人员体温情况, 保障师生出入校园安全、有序、高效。

  2. 引入来访登记系统。该系统具有现场来访人员信息采集、人证合一校验、预约来访人员快速识别、来访记录查询、公安比对服务、重点关注人员提醒等功能, 配置有专业的云端管理后台。其实用性得到了学校安全管理团队的认可。2020 年11 月, 某校外施工人员通过来访登记系统进入学校, 因该名人员在公安系统有犯罪记录, 其身份信息通过来访登记系统立即发送到我区公安部门, 学校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公安部门的反馈信息, 随即加强了监督和管理, 有效控制了潜在的安全风险。

  3. 安装一键报警装置系统。为更加强有力地应对危害校园安全的犯罪事件, 我校根据上级有关要求, 在学校的所有校门都安装了一键报警装置网络系统。学校安保人员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只需按下一键报警装置按钮, 警力即可在三分钟内到场支援, 有力地守护校园安全。

  二、智慧后勤建设, 便捷师生生活

  校园生活是师生工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后勤工作的重点,我校重视校园生活与互联网科技技术有机结合, 以构建高效便捷的智慧校园生活体系。

  1. 全面推行校园一卡通

  我区大多数学校之前都是饭卡、门禁卡、借书卡等多张卡并存, 学校重复投入建设资源, 学生携带多张卡不便,也缺乏校内校外的交流互动平台。我校作为番禺民生校园一卡通应用的首个试点单位, 目前已率先全面推进使用校园一卡通。

  校园一卡通结合我校实际使用需要, 将管理、消费、师生资料等信息无缝连接, 使校园内门禁考勤、饭堂就餐、小卖部消费、图书馆借书一卡通行。另外, 还将诊疗卡、银联卡、公交卡等多种功能有机整合, 使师生办理政务事务、区内医疗机构就诊、公交乘车更便捷。我校的校园一卡通, 打造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互动的服务平台, 并能够通过后台的大数据分析, 为学校提供更多管理方面的建议。

  根据家校反馈, 校园一卡通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首先, 通过校园一卡通平台, 记录了学生进出门禁、宿舍就寝、饭堂消费、小卖部消费等各种信息数据, 方便学校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 为教学和后勤工作提供了智能化应用与保障。其次,家长可通过手机APP 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也可在家使用民生卡APP 给孩子的校园卡充值, 避免发生学生遗失现金的情况。最后, 把原来学校传统的学生证、教师证、图书证、门禁卡、饭卡、医疗卡、公交卡等多卡集于一卡, 大大方便了师生的生活。

  2. 完成互联网+ “明厨亮灶” 平台接入

  为全面提升校园食品安全水平, 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切实提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学生饭堂已完全接入“明厨亮灶” 监督系统, 构建起了“学校自律、群众参与、家长监督、部门监管” 的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共治新格局。

  3.完善学生因故离校网络平台建设

  为解决学生因故离校的信息对接不对等、不及时等现实问题, 后勤部门结合已有的“宜教通” 家校系统, 完善了学生因故离校的网络平台建设。在收到学生的离校申请后, 需要班主任和家长在网络平台上填写相关信息, 学生在门卫处接受安保人员核对信息, 并在网络平台完成信息登记和上传, 实现了班主任———门卫处———家长三方信息及时传递, 保障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高效开展。假期期间, 后勤部门也利用该平台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健康上报流程,方便后勤部门统计和管理。

  三、智慧后勤建设, 提速后勤保障

  高效的教学办公环境离不开及时高效的后勤保障网络平台。我校目前采用社交网络工作群的形式, 工作群由教师、后勤管理人员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组成。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如遇设备故障、资源不足、场室使用等问题, 可直接在工作群中@ 相关后勤服务人员解决, 后勤管理人员督促有关责任人快速反应并开展工作。该体系呈现立体式的工作模式, 需求方与应求方直接沟通,简化了传统模式下层层上报的链式信息传递方式, 改善了学校后勤保障时效普遍较低的问题。

  然而, 现行后勤保障网络平台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首先, 网络平台搭建在微信、QQ 等社交媒体平台, 其本身的信息冗杂, 不利于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的精简化办公。其次, 无法有力保证相关责任人的响应速度, 需要后勤管理人员的跟进, 耗费了更多的办公成本。其原因依旧是社交平台的信息繁多, 信息提醒容易被忽略。基于上述问题, 我校“互联网+” 智慧后勤建设应着力完善后勤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平台建设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与专业的相关科技公司合作, 搭建专门的网络平台, 提高信息提醒的高效性; 网络平台要以电脑软件、手机APP 等形式投入使用, 力求方便快捷; 申报流程应简明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学校后勤部门应研究出一套简洁的流程体系, 合理整合相关资源, 以求操作简便、反应迅速、记录齐全、信息公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