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素养提升的小学全学科阅读课程实践探究

  全学科阅读旨在让阅读跳出语文学科的窠臼, 把阅读引向所有学科, 扩展学生的学科视野, 实现课内与课外的链接, 以阅读为载体实现学科的融合, 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近年来, 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一直践行全学科阅读课程, 通过国家课程的学科阅读和基于主题课程的跨学科阅读两条路径来实施, 并构建以阅读活动为支点, 以过程性记录为载体, 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参考的综合的、过程性的评价体系, 整体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课程目标: 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天府路小学践行的全学科阅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引导师生从只关注语文单科阅读的狭隘观念中跳脱出来, 构建综合立体的阅读模式, 把阅读引向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道德与法治等小学阶段所开设的所有学科, 将提升学生的阅读力置于多学科的视角体系中, 从而扩展学生的学科视野, 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链接, 提高学科学习的原动力,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借用PISA 2009 对阅读素养的定义, 即“理解、运用、反思及投入文本, 以达成个人的目标, 发展个人的知识与潜能, 并参与社会生活”。

  二、课程内容: 指向所有学科的全学科阅读

  我校实施的全学科阅读课程的 “全” 包括三个层面的“全”: 一是全学科参与阅读指导, 即所有的任课教师要基于自己的学科特质, 捕捉国家教材的拓展阅读点, 引导学生开展学科阅读;二是全体在校学生参与, 阅读是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不二法门, 每个学生都需要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习惯, 提升阅读素养, 将阅读作为日常生活方式; 三是跳出学科, 指向解决问题达成个人目标的相关内容全阅读。我校全学科阅读的课程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1. 营造阅读氛围, 提高阅读兴趣。各班级开设读书角, 校园四处放置小型书架, 摆放图书, 让学生随时随地都方便取阅。学校充分利用两个校区的图书馆, 开设图书馆课程, 通过网上预约的方式, 实现任何班级、任何教师都有机会借助图书馆开展阅读, 阅读馆课程内容包括“走进图书馆” “主题阅读检索” “阅读与摘抄” 等。

  2. 基于学科特点, 推荐阅读内容。我校各科组立足于学科的语言表达体系和教材编排的逻辑体系, 梳理并明确学科阅读的内容, 给各学段的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3. 立足学科特点, 提炼阅读策略。语文学科通过梳理部编版语文教材阅读策略单元和“快乐读书吧” 板块, 明确各年段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策略, 并结合单元主题在班级开展整本书阅读和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与此同时, 其他学科也基于学科表达特点, 探索学科阅读的策略方法, 例如美术科组借助广东省教育双融双创智慧共享社区开展名画赏析, 提炼从构图、线条、意境三个方面,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容主题的阅读策略。

  4. 加强家校合作, 树立阅读榜样。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 必备内容是推广家庭阅读。语数英三科教师会分学段、分目标为家长介绍学科阅读的重要性,并推荐阅读书目和亲子阅读的方法。为了树立榜样, 各班会评选书香家庭和书香少年, 并进行表彰。

  三、课程实施: 全学科阅读的实施路径

  1. 基于国家课程的学科阅读。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学校开展全学科阅读的主要抓手。各学科根据自身的特质, 立足于课堂, 基于国家教材找到学科阅读的拓展点,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学科信息, 构建学科知识的模型。例如: 数学科组探究紧扣教材知识点在课堂上拓展数学绘本阅读, 开展相关数学家的传记阅读; 道德与法治学科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 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 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 并借助“天府路少年说” 表达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2. 基于年级主题课程的跨学科阅读。2019 年上学期, 我校全面升级课程体系, 创设了贯穿小学12 个学期的 12 门跨学科年主题课程: 一年级“玩转职业林” “认识我自己”; 二年级 “破解水密码” “资源广寻宝”; 三年级 “探秘植物界” “发现海之秘”; 四年级 “遨游海陆空” “AI 大冒险”; 五年级 “印象大岭南” “世界推动者”; 六年级 “大美大湾区” “初探哲学美”。该课程旨在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 通过融合多学科, 采用分组探究、博物馆学习、社会实践基地研学、跨学科主题阅读、亲子体验、实践体验、PBL 和STEAM 教育等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情景化、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跨学科主题阅读, 指的是学生为了完成年级主题课程中的某一项目任务,阅读、理解、运用和反思多学科的文本, 通过在学习共同体内交流分享, 实现学科文本阅读和泛文本的阅读。在年级主题课程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开展的跨学科主题阅读, 更贴近PISA 2009 对阅读素养的定义, 更注重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阅读能力去完成某些应用型的阅读任务。基于任务驱动的主题阅读让学生在查阅、理解、运用与反思相关主题书籍的过程中, 与实践相结合, 完成相关知识的储备与构建, 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例如, 三年级上学期的主题课程“探秘植物界”, 学生结束通识课后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研究方向, 其中植物与生活小组要完成驱动任务“做一道菜, 分析这道菜的营养价值和作用”。学生就需要查阅相关的书籍, 如阅读《幸福蔬食》, 学习蔬菜制作的基本方法。学生基于项目的驱动任务展开阅读, 阅读的内容指向任务的达成, 不再隶属于任何一个学科, 而是聚焦主题展开跨学科、超学科的相关文本的全阅读。

  四、课程评价: 过程性与综合性并重

  我校的全学科阅读评价以阅读活动为支点, 以过程性记录为载体, 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参考, 搭建综合的、过程性的评价体系。

  与阅读有关的活动课程以学生为主体, 将阅读的理解、运用、反思与交流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生的个人发挥和团队节目的呈现, 鼓励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 让学生在活动中立体感受阅读文本的精髓, 深入理解文本, 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提升阅读素养。语文科组分年段组织古诗文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成语大赛、诗词比赛、演讲比赛、读后感比赛、听写大赛; 英语科组组织电影配音大赛; 等等。通过搭建以展示、交流、竞技为目的的活动平台,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

  学生阅读的过程性记录是阅读评价的载体。各年级根据年段特点设计阅读记录表, 低中年级学生每天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长等, 高年级的阅读记录则要落实三个一点, 即“抄一点、评一点、仿一点”。

  成绩和品行变化反推法, 对准个别学生的阅读评价方式, 即观察品学兼优的学生在课外阅读课程上的表现, 从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量和阅读书目中发现较为突出的特点, 从而反推出全学科阅读课程对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作用。

  注: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规划课题 “小学全学科阅读课程建设研究” (课题编号: 201811642)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黄铭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