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急救和处理方法

  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外伤,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被中断,导致骨折发生的原因很多,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疲劳、病理性骨折都是导致骨折出现的因素,骨折的急救非常重要,不正确的处理方法有加重患者损伤的可能,甚至导致患者出现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骨折的急救的原则就是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抢救患者生命、保护患者的患肢,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迅速送院进行专业救治。本文从维持患者生命体征、正确止血、稳妥固定、及时送医治疗几方面对骨折的急救和处理方法进行介绍,以便可以正确、快速的处理骨折病人,更好的抢救患者生命、保护患者患肢,为患者送院抢救赢得时间,避免不正确的处理方式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一、观察患者全身情况,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急救的首要原则就是抢救生命,在患者骨折后,首先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查,判断有无骨折的发生,尽量排除内脏损伤、大出血以及休克等严重情况。对于已发生昏迷的患者,要及时的清除其口腔异物,保障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对于发生急性大出血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止血手段,防止失血性休克导致的死亡。

  二、正确的止血

  对于轻度无伤口、尚未发生肿胀的骨折,尽量进行冷敷处理,可以使用冰水、冰块等对骨折部位进行冷敷,以防止肿胀,冰敷时要注意使用毛巾等隔离,防止冰水、冰块和冰袋等物品直接接触患者皮肤,有导致冻伤的可能,每次冰敷的时间不要超过20 分钟,休息2-3 个小时后可以再次进行冰敷,冰敷可以有效的减少骨折部位的肿胀程度;对于有开放性伤口的骨折患者,要注意止血,可以选用干净的消毒纱布进行压迫止血,当条件不满足或者压迫止血无效时可以使用捆扎止血的方法,根据现场的条件选择布带、绳子、止血带等物品为患者进行捆扎止血,这类方法多用于四肢,多选择上肢上臂1/3 处,下肢大腿根部进行捆绑,松紧程度要适中,以伤口不出血为度,使用捆绑止血时不要过紧,有引发捆绑处的皮肤、肌肉和神经损伤的可能,同时应注意捆绑时间,每隔30-60 分钟放松1-2 分钟左右,持续捆绑时间以不超过1 小时为宜,最长不应超过3 小时,否则有引发肢体缺血坏死的可能;对于发生骨折处刺破皮肤外露的情况时,不要试图将骨折端重新放回原处,应保持其继续外露,避免细菌感染伤口深处引发深部感染,如在包扎伤口的过程中外露的骨折端自行回到创口内,在入院后应向医生进行详细说明。

  三、妥善的固定

  对于骨折的患者不要进行盲目的固定,以免加重患者损伤程度,对待四肢发生骨折的应进行固定,对于发生脊柱、盆骨骨折的应进行相对固定,防止血管、神经、脏器的进一步损伤。固定可以减少患者疼痛感,防止患者因疼痛发生休克症状,并有利于运送患者,是骨折急救处理中的重要步骤。对患者进行固定时,有条件的可以使用专用夹板固定,无条件时可以就地取材,如树枝、木板等都可以用来做固定的物品,注意夹板和代用品的长度以不超过上下关节为宜,夹板与患者皮肤之间需使用棉花、布、纱布等物品进行隔离,避免局部压迫严重导致组织坏死的发生,进行固定时要注意松紧度,对患者外漏的脚趾、手指等肢体末端进行密切观察,避免捆绑过紧发生肢体末端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当条件不允许、无法找到此类物品进行固定时,可以选择使用宽布、三角巾等将骨折部位固定于患者的躯干或健肢上,如发生腿部骨折可以使用软垫在双腿的膝关节和踝关节间进行隔离,防止压迫导致局部组织因压迫导致的坏死,再在骨折处的上下端、两膝关节、踝关节处使用布带等进行捆绑。对于怀疑脊柱骨折的患者,一定不要随意搬动,更不要扶患者坐起,避免损伤脊髓神经导致患者瘫痪。对于四肢骨折处发生迅速肿胀的患者,不要随意搬动,局部的迅速肿胀考虑骨折端刺破血管导致的出血,应避免移动导致损伤加重。

  四、及时送医治疗

  做好止血和固定等事宜后,要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搬运过程中动作要轻柔,不挤压受伤部位,保障患者的脊柱不扭曲,尽量避免震动。根据患者的轻重程度不同,可以选择单人抱、背、扶等方式,也可以选择双人手托式、椅托式、拉车式搬运法,对于脊柱骨折伤员必须选择平托式的搬运方法,要求患者平躺于硬木板上,并使用软垫等物对患者的颈下、腰下进行固定,再对对伤者进行搬运。

  总结:综上所述,骨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骨科疾病,当发生骨折情况时应及时寻求医生的救助,在医生未到来之前急救人员可以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急救措施,对保障患者生命及后期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急救人员不具备正确的医学知识,或者发生脊柱骨折等严重损伤无法妥善的固定和搬运时,可以帮助患者保持正常的体位,原地等待救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