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中年男性群体中常见的一种高发疾病,可受到劳累、饱食、情绪激动、受寒、急性循环衰竭疾病等多种诱发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患者会出现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同时可伴有其他的不适症状。
一、心绞痛的原因
心绞痛的常见原因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的,人体出现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的情况,引起心绞痛发作。例如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和钙等成分聚集在冠状动脉壁内,形成了斑块,经过长期的沉积,导致冠状动脉的血管变硬、变狭窄,减少了流向心肌的血液。冠状动脉异常患者是指再冠状动脉方面发育异常的群体,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根部,有着丰富的血液含氧量,有些患者冠状动脉起源的位置在其他部位,例如肺动脉位置,此处流动着含氧量极低的静脉血,冠状动脉异常可引起心肌供氧不足,因此诱发心绞痛发作。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诱发心绞痛的发生,例如贫血、低血压等,导致冠状动脉血液提供的氧不足,发生心肌缺氧,诱发心绞痛。人们在进行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时,以及情绪较为激动的状态下,全身氧气需求量增加,心脏处于高负荷状态下运转,发生了心脏供氧相对不足的情况,诱发心绞痛的发生。易患心绞痛的人群以吸烟、长期接触二手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以及有心脏病家族史、血脂异常患者、肥胖者、超过45 岁以上的男性和超过55 岁以上的女性也是心绞痛的高发人群。心绞痛的典型症状是在劳累、情绪激动或运动时发生心前区疼痛或胸骨后疼痛,蔓延至左臂内侧或背部,患者会同时伴有呼吸不畅、胸闷、出汗等症状表现。除此之外,有些患者的胸痛表现并不明显,可出现大汗、头晕、恶心、疲劳、坐立不安等,有些患者可感受到濒死感,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时常常体现出无痛性的特征。心绞痛可引起多种并发症问题,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因此针对心绞痛应做好积极的防治,避免心绞痛的发生。
二、心绞痛的预防小知识
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逆性和不可逆性两种,其中吸烟、饮酒、缺少锻炼、情绪不稳定、饮食不合理、高血压、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均属于可逆性危险因素,而年龄、遗传、性别、家族史则属于不可逆性危险因素。针对心绞痛的预防,应以改变可逆性危险因素为主,戒烟戒酒、适量运动、保证合理膳食和良好的心态、调整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对血压、血脂、体重等因素的合理控制,从控制危险因素着手,日常调整饮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规律体检的好习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症的群体以及肥胖、长期吸烟的人群尤其应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积极治疗疾病,按照医嘱按时服用药物,控制可能诱发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在饮食调整中避免暴饮暴食,保证营养的膳食结构,同时以低盐、低脂、低糖饮食为原则,多吃一些新鲜的绿叶菜、水果,补充蛋类、瘦肉、脱脂乳制品、豆类等食物的摄入量,避免食用高胆固醇的食物,例如肥肉、内脏、油炸、烧烤、糕点等。远离烟酒,因为吸烟会引起动脉硬化并增加高血压、心绞痛、心力衰竭、中风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养成适量运动的好习惯,结合自身的实际身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计划。养成规律体检的习惯。按时接受身体检查,尤其是家庭成员中有冠状动脉疾病或心脏病患者时,应每年接受一次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疾病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学会放松心情,调节个人心态,避免受到生活中一些冲突或刺激的影响诱发心绞痛,学会调控个人情绪,管控自身的情绪和心态,避免与周围人发生冲突出现情绪激动的情况,降低心绞痛的发病几率。人们若是暴露在噪音中超过半小时以上,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即使噪音已经消退,人们的心脏还会继续受到不良影响,大概持续半小时左右,这样就有诱发心绞痛的可能,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远离噪音,加强对噪声的防范和控制,远离声源,提高对心绞痛疾病的预防效果。合理安排日常作息时间,注意做到劳逸结合,切忌在工作过程中长时间的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这样会导致心绞痛发病风险加剧,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避免突然受寒,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温差变化较大的时节,要注意及时增加衣物。
总结:综上所述,心绞痛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会形成严重的威胁,人们应加强对心绞痛的有效预防,树立起正确科学的疾病防治观念。从调整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多方面着手,警惕心绞痛的发生,做好心绞痛疾病的有效预防工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