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谷下的西藏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西藏,河谷,文明
  • 发布时间:2021-07-21 16:58

  河谷像一條長長的絲帶將高寒荒涼的青藏高原串聯起來。如果說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構造出了今天青藏高原的骨架,那麼河流就是這龐大骨架中的血液,為這片蒼茫高原帶來無限的生機。

  說到西藏,很多人能聯想到的詞語大多是高寒、氂牛、藍天、雪山等;殊不知,西藏最富饒、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卻集中在溫暖且濕潤的河谷之上。中國著名的人口分界線是「胡煥庸線」,而西藏也有這麼一條人口分界線,從藏北的巴青縣一直延伸到日喀則市的吉隆縣,此線以東,僅佔40%的土地上竟承載了西藏85%的人口。這條線以西多為牧區,而東部卻集中了西藏最重要的林區與農區,而這一切的功勞都源於縱貫西藏的一條條河谷。

  文明起源於河谷

  河谷是河流切割與侵蝕的土地。西藏的河流多為冰川融水,河流從上游至下游,隨着河流比降率(河牀上、下游兩面的落差與其長度之比)的提升,河流的侵蝕與搬運速度會不斷加劇,高大的山體隨之被切開了一個豁口。西藏的主要大城市幾乎都集中在河谷之上,如拉薩所在的拉薩河谷,日喀則與江孜所在的年楚河谷,林芝的尼洋河谷,山南的雅礱江河谷等。河谷造就了西藏主要的農區,和以宗教為核心的城市。也正是這一條條河谷成為西藏與外界文明溝通的主要交通線,就像見證了整個西藏文明發展的吉隆河谷一樣。在巴青——吉隆線的最西端,就是西藏歷史發展脈絡中著名的吉隆溝。南北流向的吉隆藏布像是一把尖刀,將東西向的喜馬拉雅山切出一條通路,使得印度洋水汽可以躲避大山的阻擋,源源不斷地將濕潤的空氣輸入至西藏。

  西藏文明的起源, 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 4,000到5,000年的卡若文明。卡若遺址位於今西藏昌都市以南12公里處的卡若區,正好處於瀾滄江河谷的階地之上。

  瀾滄江從今天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雜多縣一路向南,兩大源頭扎曲和昂曲在昌都交匯,水流也在這裡加快自己的運行腳步,繼續南下奔流出海。卡若文明坐落在兩江相會的山崗之間,在河流的沖刷下,形成較為寬闊平整的河谷階地。考古學家在卡若遺址中發現大量的陶器,此外還有部分粟米、動物骨殖等遺骸,說明當時的西藏先民已有原始的狩獵與畜牧行為,並逐步過渡到農耕定居社會。河谷賜予了卡若文明無限的生機,也帶給了藏族先民走向文明最早的曙光。

  在河谷中走向農耕社會

  在今天的拉薩市區西北處有一片最大的濕地——拉魯濕地,我曾經幾次來到拉薩,對拉薩的生活地理環境並不陌生,但還沒有一次真實地走進過這片濕地。因為這裡是國家級濕地保護區,所以在濕地與周邊的道路之間總是隔着一條已經鏽跡斑斑的柵欄,以示防護。

  大約在公元7世紀,西藏的文明展示出了它最為璀璨的光輝,位於西藏阿里的象雄文明,位於今天那曲的蘇毗文明,以及位於今天山南雅隆河谷的吐蕃文明,形成了當時西藏奴隸社會早期的「三國時代」。當時的拉魯濕地相較今天而言,面積要大上許多,當時的拉薩河谷四周沼澤遍佈,在河谷中間則是隨着河水季節水量變化而形成的江心洲。此時拉薩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吉雪臥塘」,藏語意思是幸福如意的地方,這也是古人對拉薩最早的稱謂。

  根據最新關於西藏5,000年以來氣候變化的學術研究來看,7世紀拉薩的溫度較今天高出2 至3攝氏度,整體氣候也相對濕潤與溫和。當時的拉薩則是被以遊牧為主的蘇毗王朝(即《新唐書》所記載的孫波女兒國)所統治,拉薩河以南的雅礱河谷則是我們所熟知的吐蕃王朝。據14 世紀成書的《王統世系明鑒》記載,傳說吐蕃最早的祖先是獼猴與羅剎女結合所生,其後隨着子孫繁衍,這裡開始興建城邑,發展生產。這個傳說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河流所哺育出的農耕文明,而獼猴與羅剎女的傳說也正好印證了農耕社會所帶給這片土地最早的圖騰崇拜。

  正史中關於吐蕃王朝世襲的記載則要追溯到距今1,500年左右的樸悉六氂牛部,直到400年以後才出現了第一任藏王聶赤贊普,而此刻的吐蕃王朝已由以狩獵為主的部落開始向以農耕為主的聯盟式國家轉換;而到了第32任贊普囊日論贊時期,吐蕃王朝已經成為一個可以與西藏古象雄文明相匹敵的強大政權。後來囊日論贊派出精兵1萬滅掉了蘇毗,並佔領了吉雪臥塘,這也為後來的松贊干布定都拉薩(即邏些),進而統一整個西藏奠定了基礎。

  河谷不但給西藏帶來充沛的降水與溫暖濕潤的環境,更代表着通途大道;也正是這些南北走向的河谷,為西藏甚至整個中國提供與外部文明、文化相互交流的機會,拉薩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