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和少先队活动作为小学道德教育的主平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着重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一主要目标, 将这两大平台进行有效整合, 能够大大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效果。
一、整合教育目标, 提升教育效度
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与少先队活动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作为一门国家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具有连贯、有梯度等特点,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少先队活动因其强调自主性, 是队员根据自身需要而组织的, 时效性很强, 但各学段活动目标常常交叉错位, 层次不清, 缺乏整体性、层次性。因此, 我们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为基准来整合少先队活动目标, 这样, 既保持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一致性, 又提高了它的时效性、针对性。
二、整合教育内容, 提高教育深度
基于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 我们对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和时下少先队活动的热点主题进行有机整合, 提升了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深度。例如, 少先队“我的活动我做主” 的大(中) 队委选举、少代会、“番禺区小区长选拔” 等活动, 分别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我们的班级” “与班级共成长” “我们是班级的主人” “我们是公民” 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又积累经验, 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整合教育时间, 拓展教育宽度
每周2~3 节课的品德课堂教学,只能解决学生认知方面的问题。要让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还需想方设法安排更多的时间实践, 这样才能保证“知行合一”。少先队活动既有每周1 节的课时安排, 又有延伸课后、校外的灵活性,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把两者课时、课后活动时间等进行统筹安排, 保证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时间, 增强了他们的体验, 有效地达成了习惯培养和道德形成的课程目标。
四、整合教育形式, 提升教育信度
1. 与红领巾社团活动整合
少先队的社团是根据队员的兴趣跨年级组建的, 具有“人员广” “兴趣宽” 等特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 根据课程内容有效地将社团活动融入其中, 效果明显。例如, 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 时, 可将少先队的社团活动与“自主选择课余生活” “学会沟通交流” 这两课学习进行整合, 课前把少先队丰富的社团活动展示给学生看, 让他们对社团有一个初步了解; 课堂上, 结合学期初的社团“招新活动”, 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合理自主选择课余生活; 课后让学生有一个持续学习的组织, 避免半途而废。
2. 与主题队日活动融合
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是根据传统节日或时下热点话题, 由学生自主组织、以实践体验为主的活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其融合, 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例如,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在 “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 这一课学习前, 先组织一次“家乡环境污染小调查” 的队活动, 让学生走进超市、社区、餐厅开展调查, 了解身边环境污染情况, 搜集白色污染、水污染等数据。在“变废为宝有妙招” 学习后, 组织一次“环保小能手制作比赛” 的队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奇思妙想变为作品。在“低碳生活每一天” 这一课学习后, 设计了一个“环保章” 的争章活动, 将低碳生活的要求纳入其中, 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与努力后, 颁发其雏鹰奖章“环保章”,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3. 与少先队活动阵地结合
充分利用红领巾值日岗、队员拟事厅、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 等少先队活动平台, 将其打造成为学生习惯培养和道德形成的阵地。例如,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 结合红领巾值日岗的工作要求以及值日生的示范引领作用, 我们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 在体验中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公共场所做到“我们不乱扔” “大家排好队” “我们小点儿声” 等。
五、整合评价手段, 加强教育力度
如何利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形成, 是品德学科教师的一个难题。近年来, 我们对评价标准、内容、方式等进行了有效的探讨,努力构建一个具有“思想评估导向标” 作用的评价模式, 使品德教育和评价具有连续性,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促进其全面发展。少先队的“雏鹰争章” 活动体现了这种“思想评估导向标” 作用。“雏鹰争章” 内容丰富, 手段灵活, 既具体, 又渐进。番禺区旧水坑小学就将学生品德评价与“雏鹰争章” 活动有效整合, 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 在定章、争章、考章、颁章、护章等活动中, 引导学生自觉地按标准要求自己、评价自己, 确立新目标, 实现新进步。这样, 能够让评价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加油站”。
责任编辑黄铭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