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貌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策略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空间,开发,文化
  • 发布时间:2021-08-29 20:26

  引言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泱泱大国,近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孕育诞生了众多文物古迹,形成了很多历史风貌区。历史风貌区泛指能够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古镇、村落等地域范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由于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明显过多,而开始从扩张式建设转变为紧凑式发展[1],并且逐渐侵占历史风貌保护用地,导致各类历史文物遭受严重的“建设性破坏”。在城市建设由快速增长阶段向提质保量阶段转变的背景下,城市建设空间从水平空间开始向垂直空间进行转移,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间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2]。

  1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人类对于地下空间利用的最早记录,出现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地下空间具有防震、隔热、保温等作用,满足了原始人对于生存的基本要求[3]。同样,正是基于地下空间能够对历史风貌地带进行保护的本质和城市密集人口对于空间的追求,现代社会对地下空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

  1.1不同区域尺度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在城市建设发展初期,人们对于历史风貌区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在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建设控制地带的三级保护范围中,仅仅较为重视核心保护区,因此历史建筑的地下空间开发成为最早也是最初级的地下空间利用方式,如法国卢浮宫等著名历史建筑都对地下空间进行了妥善的运用。

  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于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强调了古迹与周边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不但要保护构成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之后多个关于历史风貌区保护的条约相继提出,使得历史街区的城市建设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侧面推动了历史街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如北京王府井、西安明成区等,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地下空间的利用对场地内部的精神内涵作出了全新的诠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街区的有机更新。

  不仅在历史建筑以及街区尺度,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同样受到了热切的关注。然而,城市层面的地下空间开发属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比较复杂的层次,在组织协调、总体布局以及后期运营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和物力,需要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协作。

  1.2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及特征

  历史风貌地段大多位于现代都市的中心城区,随着城市的扩张,中心地段的土地迅速升值,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历史风貌区或多或少被破坏,使得城市的文脉受到不可逆的打击。而地下空间的利用既可以照顾到城市中心片区土地的经济效应,又起到了尊重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的作用,在历史建筑保护、历史街区开发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但是通过对国内外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现状利用情况的梳理,发现以下几点特征:(1)地下空间利用功能:目前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业态功能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缓解地面空间的限制,是地上业态在垂直空间上的延伸或者补充,从而导致业态较为单一;(2)地下空间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匀,地下空间建设在老城区呈现单体附庸式,多集中在单体建筑之下,形成浅层利用;(3)地下空间环境状况:地下空间多集中在一、二两层,很多作为仓储用地、市政用地以及管理用房,环境较为恶劣,采光通风等问题较为突出。

  2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开发注意的问题和策略

  2.1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开发注意的问题

  历史风貌区的地下空间开发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历史文化地域的城市更新实践,其最终要协调好保护和建设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建筑风貌的统一意识。历史风貌区需要反映该区域历史文化特征以及自然人文风情,地下空间的建设不能违背这一原则和前提。以传统风貌保护作为最高准则,注意建筑形式、建筑构件以及建筑工艺之间的协调,不以新、奇、大、全作为建造标准,但是同样不能因为地上的历史文化建筑而投鼠忌器。既要反映人们情感的诉求,也要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要以宏观的视野把控全域的发展,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就比较好地兼顾了古朴的地上建筑和新式地下建筑的协调,使历史和现代协调共存,可以作为历史风貌区地下建设中新旧结合的典型参考案例。

  其次,提升地下资源的保护意识。正是由于城市空间的匮乏,才使得城市建设由水平空间向垂直空间转变。但是地下空间建设深度的判定除了技术工程方面的因素外,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如煤炭、矿产等也应当成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尤其是在历史风貌区域附近,重要文物古迹是判断地域能否进行地下空间开发或者开发深度的重要参考因素。如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的建设就是在发掘出东周时期车马坑遗迹之后对利用地下空间做出的原址展示,同时在地上建造周王城广场和大型雕塑,既满足了地下空间的合理科学利用,又增加了与文物保护功能协调的市民公共空间,增加了城市地标,提高了城市宜居度[4]。

  最后,适当的施工工艺选择。地下空间具有防护性、抗震性、环境稳定性、与外界隔离等特点,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展出非常有利[5]。目前地下空间开发方法多为盾构法、沉埋法、明挖法、新奥法以及盖挖法[6]。以地铁施工为例,大多采用盾构法施工,与浅埋暗挖法相比,盾构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地表变形,但有限的变形也可能对结构产生威胁。如2012年,武汉地铁2号线施工期间,导致江汉路沿线的民国日报社旧址、聚兴诚银行、国货商场等历史建筑出现不均匀沉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裂缝,严重危害了历史建筑的结构[7]。

  总而言之,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建设需要兼顾“四个统一”即独立性和整体性的统一、渐进性和可持续性的统一。

  一方面,独立性是指地下空间的功能和作用要缓解建筑单体的用地空间不足,进行业态填充或者业态互补,要考虑与之相对的地上单体建筑的功能,与地上的历史空间互利共生,与地上建筑周围的生态人文空间有机融合,促进建筑空间的合理扩充以及城市的科学更新。整体性是指将地下空间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整个片区乃至城市,在进行与之相对的地上空间利用的同时,兼顾维护片区乃至城市空间秩序稳定的作用。城市不单单是个体建筑的不断叠加和重复,同样地下空间的利用也不能局限于对个体建筑的补充。要在大范围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布局,从区域的角度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以形成地下空间利用独立性和整体性的恰当选择。

  另一方面,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维护地上建筑整体风貌不变的情况下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因为地下空间建设具有不可逆性,未经规划和整体衡量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容易导致地下空间资源的浪费。同样,可持续性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地下空间的建设要担当城市发展的助推器作用,动态的延续场所精神和文脉价值,这就要求地下空间的利用形式不局限于目前简单的如商业服务业、交通停车场地等业态选择和空间布局,而是与城市的发展进程结合,适应不断进步的城市空间。

  2.2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承接了历史风貌区维护和城市建设发展的纽带作用,科学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能够缓解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给历史风貌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在地下空间规划的综合管理[8]、三维展示[9]和架构模式[10]等方面已经拥有较多的研究,然而如上文所言,现如今的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开发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从前期研究、中期编制以及后期管理三个层面加以规范。

  2.2.1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前期研究

  首先,历史风貌区建设要以保护为主、建设为辅,在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之初,需要对风貌区进行质量评估,形成包括其岩土结构、地下矿产资源、水文地质等地下空间情况调查表,同时针对历史风貌区地上情况,建立周围业态布局、建筑层高、建筑形式、空间位置以及交通情况分析数据,结合地下空间调查表,制定片区土地综合情况说明书;其次,针对地下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的情况,将地下空间按照浅层、次浅层、次深层、深层等层级进行开发控制[11],制定全域地下空间分层控制管理一览表;最后,在地上空间水平层面也要制定相应的开发控制区域,如西安等地下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前期勘探和地下分层管理一览表,设置地下空间资源与建设评级,划定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适宜开发区域等三区,以及由地下空间反推地上建筑类型,进行地上建筑的控制管理。

  2.2.2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开发的中期编制

  首先,在前期编制立法层面,我们国家历史风貌保护的法律体系已经较为全面,但是针对地下空间的建设方面,并没有太多的指导文件和法律法规,导致地下空间权属不明,消防、文保、规划、市政等部门权责交织,大大损害了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的利用。在中央层面,应该由全国人大制定出一部针对地下空间管制的专门性法律,并细化法律细则。随后由国务院主持,多部委参与制定行政法规以解决实际保护发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保障地下空间使用、租赁等权利义务。其次,在法定规划衔接层面,借助目前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契机,将地下空间总体战略到微观控制都纳入到规划中,将有关地下空间的利用规划引入我国法定规划体系中,并且协调其与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以及城市设计的关系,从而使理性的把控和感性的设计美感都融入到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规划体系中。最后,对于历史风貌区的地下空间建设要从业态的角度进行划分,如地下轨道交通、地下市政设施、地下服务设施等单一功能或多功能组合的综合功能,所有的功能系统规划都在历史资源保护的前提下,考虑到地下空间光照系统规划以及通风等具体专项规划的实施。

  2.2.3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后期管理

  首先,在信息管理方面,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信息精细化、数据准确性则是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原则和保障。目前,通过互联网实现人机互动,从而将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资源、施工状态、规划分类以及安全等级进行汇总。同时,在平台建设方面,通过收集上述的地下空间信息数据统一进行梳理和分类,在自然资源部门的集中领导下,设置下属地下空间规划机构,实现数据、机构、规划三者的互动转化,从而活化历史风貌区,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最后,在监督反馈方面需要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地下空间规划机构通过开通网站划定监督内容,同时开设政府信箱和网上邮箱收集反馈意见,从政府机构到专家学者再到普通市民,群策群力共同监督,不管是地上的历史风貌还是地下的空间建设,一旦涉及相关规划问题或者建设情况出现偏差,均有权利也有途径进行反馈。

  结语

  城市空间建设从水平扩张向垂直空间的演化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地下空间作为垂直空间的一种,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建设对于历史风貌区的压力,促进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地下空间建设的特征和应当注意的问题,从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前期勘测研究、编制立法、法定规划衔接、专项规划编制、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和监督反馈等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对今后我国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