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乡土建筑研究——以西文兴村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文化,建筑,研究
  • 发布时间:2021-08-29 20:36

  引言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表现出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村发展的关心与爱护。乡土建筑与乡村振兴紧密相关,承载着农村的传统印记,对振兴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文化基因视角对西兴文村进行深入研究,深刻剖析西兴文村的历史发展和建筑元素以及它所具有的传承价值,以期为当代乡土建筑的传承提供参考意义。

  1西文兴村的文化基因

  乡土建筑是指具有地域特色、承载地域文化的建筑[1]。西文兴村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晋城市的沁水县境内,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全村共有56户、200多位村民,其中一半以上村民姓柳,是一个柳氏家族的血缘部落,也是研究柳宗元文化的活化石。西文兴村的文化基因着重体现在村庄的历史与布局规划上,至今已有500多年,整个地势依山傍水,是山西农村的典型代表。村内柳氏皆与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是同族同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1.1西文兴村的历史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的后人曾在此地聚居数百年,现民居内仍存有“泽东世泽”及“司马第”两块牌匾,显示了西文兴村与柳宗元的渊源。《柳氏族谱》中记载:“唐末始祖遵训自河东徙沁历,旧家翼关,永乐居沁文西。”由此可以看出,柳氏家族原来居住在河东,即山西省运城地区的永济县,随后遵照柳宗元的遗训从河东迁至沁水。明代永乐年,柳氏后人柳琛殿前三甲,至此柳氏便开始复兴,柳氏家族在外做官,在家置办田产,形成了殷实的家产。直至清朝嘉庆年间,在天灾人祸影响下,柳氏一族逐渐开始衰落。

  1.2西文兴村的布局规划

  西文兴村地属山西省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地区,全县四面环山,风景秀美,景色怡人。全村占地面积约三十余亩,依山势高低,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全年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西文兴村保存相对完整的府邸建筑,均是经典的四合院式建筑风格,村北端的内府区为全封闭式,村东端的外府区为半封闭式。内府区有小戏台、武德第、承德第、因秀楼、府门楼等;外府区有祠堂、文庙、天子殿、圣庙等;中间区包括文阁楼、内街、校场等。该村南眺行屋拱翠,北望鹿台挺秀,东西两边左抱右环,是谓“环山居”,从风水学角度也称得上是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模式。

  2西文兴村乡土建筑元素解析

  2.1门板装饰

  作为房屋进出口的大门,一直都是一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柳氏家族的建筑上也十分注意大门的装饰,大门的门板都是由木板制作而成,门板上均匀而整齐地排列着“门钉”,门板后面上下均匀排布着几条横串木。为了防止门板的变形与磨损,门板的上下处与拐角缝制了一层铁皮,称为“看叶”。由于大门需要经常开闭,所以在门上设计一副门叩,称为“铺首”或“门拔”。西文兴村的门板装饰是一座大门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具有美观性,保持着建筑最初的原始形态,真实而又自然,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2.2木装饰

  木装饰是建筑装饰的一种主要形式。西文兴村的木装饰具有普遍性、等级性、多样性的特点。

  (1)普遍性。西文兴村的木装饰集中表现在外檐上,现存较完整住宅的梁枋周围以及所有的门窗皆由木料制作而成,且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木修饰。

  (2)等级性。封建时期强调以礼治国,其核心就是等级思想与制度。西文兴村的建筑也具有等级特点,其装饰手法以一进院正房、二进院正房、一进院倒座、二进院倒座的次序分出高低等级。“以中为贵”的思想在建筑上也有体现,无论在正房、厅房还是倒座,不是主人的住房就是待客的堂屋,在住宅中占有主要位置。

  (3)多样性。多样性尤指装饰内容与装饰手法的多样性。在西文兴村的建筑中,不仅有官式元素中常出现的龙、狮子、蝙蝠等动物,还有牡丹、莲荷等植物形象,也有万字、寿字等纹样以及果品、笔筒等民俗、民间用品,自由多样且生动活泼。一些木装饰不仅元素丰富,且手法也多样,如透空雕、深雕、浅雕等式样。

  2.3石雕装饰

  西文兴村的建筑还采用了许多石雕装饰,石狮就是一个重要体现。有钱有权的富贵人家门前一般用两只狮子把守大门,以求平安与吉祥。西文兴村的石狮不仅造型比较浑厚,身体各部分比例也比较均衡,且神态憨厚可掬,没有皇宫狮子的凶狠,也没有南方狮子的怪异,较接近唐宋时代的风格。除了石狮,石雕装饰另一个比较重要的体现就是石柱础。为了防止地面湿气损坏木柱,会在木柱下面垫石头,这便是柱础。西文兴村的柱础形式多种多样,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圆台形,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装饰,比较常见的是莲瓣形装饰,更加凸显柱础的华丽之感;另一种是方形或六角形,常用蝙蝠、如意、卷草等纹样,装饰题材与手法都较为细腻。虽历经岁月的洗礼,仍然可以透过这些装饰感受当年柳氏家族的风采。

  3西文兴村的传承价值

  直至今日,西文兴村仍保存着少量明代建筑以及相对比较完整的住宅,是记录历史文化的丰碑。西文兴村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它也是中国封建时期农村血缘村落比较典型的形态,承载着农村建筑的典型面貌。

  3.1西文兴村具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西文兴村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中最朴实、最率真、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柳氏族谱》中记载着柳氏一脉的传承,不仅与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有着血缘关系,传承着柳氏家族书香门第的传统,且将族训族规刻在石碑上,记录了众多的名人书画、箴言、格训,保存了一个氏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这些具有教化意义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柳氏族人世世代代的人生追求,也正是这些内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柳氏族人,使其能够创造出丰富灿烂的柳氏文化。

  3.2西文兴村是农村血缘村落的典型形态

  一座血缘村落,不仅有大量的住宅,而且有祠堂、寺庙等公共建筑,满足了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西文兴村除了住宅区之外还有众多祠堂与庙宇,整齐而有序地组合在村口,这是很少见的。西文兴村在选址与规划方面也讲究风水,村庄整体依山傍水,使西文兴村的环境与景观颇具特色。西文兴村世代居住柳氏一族,是原始农村血缘村落的聚集形式,无论是明代的柳琛还是清代的柳春芳,皆是柳氏文化生生不息传承香火的证明。

  3.3西文兴村具有山西农村住宅建筑的典型面貌

  山西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位于太行山的西侧而得名[2]。西文兴村具有山西传统的“四大八小”的四合院住宅,也有比较完整的木装饰与石雕装饰,但是这些造型与装饰不同于北京、东北的四合院住宅,具有山西特色,是乡土建筑中较为鲜明的一个类型。山西农村住宅建筑自古便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晋商大院建筑形式,建筑的主次分明、对称等原则在西文兴村中皆有体现。祭祀祖先所用的祠堂处于村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地位,也是山西传统建筑群的另一特色。

  结语

  山西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璀璨的历史文化,其历史遗存也颇为丰富,被称作中国的“地上博物馆”[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乡土建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形式遭到破坏,人们对于建筑的保护意识日益觉醒,如何保护、修复、继承乡土建筑逐渐成为紧要任务。西文兴村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且在建筑元素的运用与选择上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启示,具有极大的传承价值。西文兴村不仅是中国传统血缘村落的典型形态,也是山西农村住宅的典型面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