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如何做康复训练

  骨折是临床上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骨折疾病恢复时间较长,为了确保能够早日恢复健康,做好康复训练十分必要。正确的康复治疗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缩短疗程,减少粘连和避免肌肉萎缩,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促进伤肢运动功能良好恢复。由于个人的体质存在一定的差异,骨折的部位、形式、程度等各不相同,因此骨折康复时间也不同,骨折康复训练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故在做康复训练时,应以骨折愈合时间为依据,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训练。

  1.骨折后康复训练的治疗原则及要求

  1.1 康复训练治疗原则

  康复训练治疗原则有三个:坚实的骨折固定是保证开展康复治疗的前提,肢体固定和康复训练同步是取得良好功能康复的关键,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采取重点不同的康复训练手段。此外还应兼顾身体的全身与局部情况,先被动活动后主动活动的循序渐进原则。

  1.2 康复训练的具体要求

  在对上肢功能进行康复训练时,应以促进及恢复手功能为主。在对下肢功能进行训练时,应以行走及站立训练为主,要求身体中的各关节均要保持稳定,并且活动有一定的范围。脊柱作为支撑全身的支柱,康复训练时应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在康复训练治疗过程中,应先被动活动后主动活动,逐渐过渡到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康复训练时强调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康复训练。

  2 骨折后康复训练方法

  2.1 早期康复运动训练方法:患肢肌肉等长收缩,患肢非固定关节主动及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健肢正常活动训练。

  早期康复训练一般为骨折后1-3 周内进行,该阶段骨折断端、疼痛及伤肢肿胀不稳定,并且极易出现移位等情况。因此,需要在此期间做康复训练,以加速患肢血液循环,达到稳定骨折及消肿目的。康复训练方法主要是采用伤肢肌肉等长收缩形式,在康复训练时,要求关节应保持不动,肌肉保持放松,需要有节奏的进行静力收缩训练,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松劲及绷劲,通过对患者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对预防肌肉粘连及萎缩上作用显著。在早期康复训练期间,骨折的上下关节不可运动,但是身体中的其他部位可保持正常的运动。

  2.2 中期康复训练方法:基本同早期运动训练方法,在此基础上加大运动量,增加运动训练时间,此期重点应为恢复关节活动度训练,可适当增加作业疗法,改善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上肢以训练手功能为主,下肢以训练站立和肢体负重为主。

  中期康复训练一般为骨折后3-10 周内,骨折接近临床愈合期间,在此期间应继续指导患者做伤肢肌肉收缩训练,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确保远端未固定及骨折近端的关节活动能够逐渐恢复,活动应从被动逐渐向主动开始转变,避免邻近关节活动度下降。若患者病情允许,建议患者应每日坚持早起床,参与到全身运动中来。并配合理疗方法,以此来达到化瘀、消肿的目的,以确保骨痂能够快速形成。在骨折后5-6 周,骨折处会产生足够的骨痂,活动的力度及范围也需进一步扩大,从一个关节逐渐增加到多个关节,患者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关节屈伸活动中来,防止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情况的产生。对于一些累及到关节面的骨折,关节功能障碍较为显著。因此,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关节面负重训练中来,此项训练的时间为固定2 周后进行,运动结束之后再做好固定工作。通过运动的过程,软骨面之间相互摩擦及挤压,有助于提升关节软骨塑形效果,加速关节软骨的快速修复,避免关节内粘连现象的产生。

  2.3 后期康复训练方法: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助力运动,关节松动技术,关节功能牵引,肌力训练,抗阻运动,作业疗法。

  对于已经去除掉外固定及临床愈合时期,骨性骨痂已经形成,X 线检查显示可见骨性骨痂,并且骨骼自身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支撑力。但是患者通常存在邻近关节肌肉萎缩及关节活动度下降等功能障碍,在此期间做康复训练,应以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为重点,主动运动为主,被动运动为辅,根据需要逐渐增加抗阻运动。训练时注意需将伤肢负重练习及主动活动作为康复训练的内容,确保各关节能够快速恢复到肢体正常力量及活动范围中,在骨折康复期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还需要做好步态训练及生活自理能力训练。通过此期的康复训练,有助于确保受累关节活动度得以恢复,肌肉力量明显增强,加速肢体功能的快速恢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