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角度,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收效较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健康,是幸福的起点,是成长的前提;是立身之本,是立国之基。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明确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培育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高职院校,要牢牢把握、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阵地作用,有效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心理品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打下基础。以往的课程教学学生参与度低,课程效果较差,学生收获不多。 那么,该如何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呢?更好实施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课堂获得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要落到实处, 2014 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于 2016 年9 月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3 个方面,具体细化为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二)核心素养地位的界定

  核心素养是具体化的教育方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此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三)以核心素养为方向,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

  从文化基础角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中,注重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在知识目标中,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掌握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心理表现,能够正确识别正常与异常心理状态;提升学生心理健康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在技能目标中,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试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遇到心理困惑时,能够积极应对,有效解决;在认知目标中,对于自己的身体条件、家庭状况、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方面能够做到正确认识,客观评价,积极接纳,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自行进行调试和主动寻求帮助。

  从自主发展角度,在技能培养目标中,注重学生学习发展技能的培养,既要注重学生积极学习态度、浓厚学习兴趣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终生学习、乐于学习的习惯的培养。

  从社会参与角度,在自我认知目标中,树立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发展意识,弘扬热心服务,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以教学诊改为契机,提升学生课程获得感

  (一)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理论传授、心理体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针对于理论授课部分,可以采用线上慕课教学、或者教师网络直播课程方式进行,学生可利用线上课程进行课前预习。如果在预习中遇到疑问,可在线提出,教师可在课前进行解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利用5-10 分钟针对于共性的疑惑进行集中答疑。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于教学重、难点问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可采用心理情景剧、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团体辅导法等活动体验和行为训练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完成知识内化,促进学生感悟和成长。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教学实施前,要对全体学生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调查,将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类,按照需求依次进行排序,将此结果结合近三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内容科学制定授课大纲,切实解决学生问题,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可借助网络资源,选取适合课程教学的网络视频、慕课、心理测试软件等,建立自己的课程资源库,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活力。教师也可以制作微课、慕课等在线平台实施教学,便于学生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三、建立多元化考评机制,有效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效果

  课程教学采用多角度、多元化课程考核机制进行考评,即线上测评20%+过程性考核60%+线下试卷考核20%相结合的考评方式。针对于各个章节的理论与知识部分的学习,采用网络学习,网上测评的方法进行考评;针对于学生的出勤、课堂活动参与程度、课上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在课上予以记录,记为过程性考评的结果;在期末时采用试卷形式,针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能进行考核。这种线上、线下,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出勤率,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又能够有效衡量学生学习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育人的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政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要不断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用更好地发挥,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课题来源: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LGZY116

  作者简介:万春秀,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人,工作于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