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凑,成全了山城的开放之姿

  • 来源:海峡旅游
  • 关键字:山城,原理,规划
  • 发布时间:2021-09-11 16:20

  每次进山采访时,最期待从环山公路先跟村子打个照面。通常那时的角度最好,车行驶在半山腰上,村子就站在绿葱葱的山坳里,既能看清山的形态,也能一览村子依山而立的布局。南方山区的村落都有共性,看重村落朝向、来水去水、风水林…… 每个村庄有自己存在的原理,要想了解这每一处的精心谋划,初来时必要先站远一点,看看山和村落的位置关系,而后才走近一些,听村里人说说个中原理。

  初入三明的深山时,行程也是如此。这座城市虽然年纪尚小,但它的每个县域却各有各的故事。譬如尤溪县桂峰村的祖庙后方,当地人始终留着一片原始林,只有站在村里开阔的半山腰上,才能看出原始林状如凤头,两侧山体则像弧形凤翼,恰好将整个村子护在身下。见过这样用村居与山峦共砌的画面,再看城市里那些规整的规划,就不免有些乏味。

  但除了深挖不尽的历史之外,这座闽中山城的年轻,也让它的山多了一些趣味——建市时间短,意味着各个地区的文化尚未被规整到同一体系下,各区各县仍有自己的文化、语言体系,它们不只是十里不同风,有些地方更是天差地别。所以当我们奔走在大田、尤溪、宁化、清流这些地方,就像是在福建省绕了大半圈,从闽南(大田)到闽东(尤溪)再到闽西(宁化、清流),步履匆忙,一路上目不暇接。

  事实上,三明不只是下辖的各区域之间差异明显,就连区域内部都有分裂。比如大田分为前路和后路,相互之间连语言都不一样。有时餐桌上吃得酒足饭饱,一席人聊着各自村里的习俗,冷不丁才发现对方和自己“前后不同路”——对此,当地人似乎习以为常。外界习惯用“拼凑”来描述这样的三明,但采访过后,我们发现这两个字的背后其实还有另一层含义:因为是“拼凑”的,所以是开放的。一个三明,集齐了闽中、闽南、闽东、闽西客家等诸多文化体系,若是有心探寻,这座山城所能产生的文化碰撞甚至比沿海开放城市更加强烈。

  与地方语言的割裂相对应的,三明地区的普通话使用率高得惊人。这或许也与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大军有关,他们来自天南地方,各有各的乡音,要彼此交流,只能使用一门共通的语言。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不同文化体系的差异,使这座闽中山城渐渐习惯于打开自己,一只手环拥着时间与自然馈赠的礼物,另一只手好奇地四处探索,呈现出开放的姿态。

  这些年,我们也曾数次进山,探访过不少质朴山村。它们就像是琥珀,在时代的浪潮里仍固执地坚守传统。外界的视线常聚焦于这些迷人古村,但走过三明,我们认为一个如博物馆般的多元山区,也同样值得被珍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