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好山催茶生
- 来源:海峡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果树,茶树,生态环保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9-11 16:29
闽中小城,二三茶事
三明市大田县,将这样一个小小的县城标记在福建地图里,大抵只能看到一个同样小小的圈。但如果将福建省的最东端与最西端、最南端与最北端分别相连,会发现两条线交汇在这里——大田正位于福建的地理中心。
这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城,在交通闭塞的年代,大田人的收入几乎都依靠山。过去是以煤矿开采与农业生产为主,辅以种植果树、茶树,后来主张生态环保,矿业停了,便开始寻求转型。于是,兼具经济与生态效益的茶业似乎成了最佳选择。
位处闽地,大田本身也有悠久的茶史。《辞海》上有关于“大田特产武陵绿茶” 的描述,清康熙进士李光地曾选“武陵雪山茶”作为进贡珍品,可见其质量不凡。另有《大仙峰寺志》记载,南宋时,大田境内大仙峰崇圣岩始建大仙峰岩寺,僧人在寺院四周种植茶树,大田茶事于此滥觞。此后,岩寺四周茶树成片,得名“大仙峰茶”,供作祭品或寺内接待香客饮用。及至清嘉庆年间,大田西北部已形成水仙茶产区,西南部则主推绿茶,全境饮茶成风,单是茶馆便有72 处。清末明初,大田茶叶通过文江水运至福州再销往各地,经营状况更是盛况空前。据《民国• 实业志》记载:“大田茶业,原为出产大宗。在三十都各处多茶山,每年采做乌龙、小种红茶,售额可达万余金。”如今,大田吴山乡大寨山石崖上仍有百年古茶树,广平北洋崎等地也有成片的老茶树林,它们皆是大田古老茶史的见证者。
抗战时期,大田茶园荒废,此后再也未能恢复过去的荣光。倒是福建其它地方的茶名声渐响,南有安溪铁观音,北有武夷岩茶,东有福鼎白茶,另有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并称“福建三大功夫”,地处闽中的大田被四面夹击着,显得有些束手束脚。
当地茶农告诉我们,大田以高山茶园为特色,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采摘的茶青自然质量不差。所以,安溪茶商来这里收购铁观音,武夷茶商来这里收购岩茶,安徽茶商也来这里收购绿茶,大田的茶得到各地茶商的认可,这些茶或被再次加工或被用于拼配,总而言之,销路还算稳定。尴尬的是,即使圈内人都知道大田有好的高山茶,但对圈外人而言,大田茶却始终名不见经传,只是为他人做嫁衣。
县城大田所面临的尴尬,其实也是整个三明市的缩影。南有拼搏奋进的大海,北有沉稳厚重的深山,稍显年轻的三明一直在极力发出属于闽中的声音。而在福建, “茶”是江湖必争之地。
作为典型的多茶类产区,三明的所有县、市、区皆产茶,且各有专攻,如尤溪红茶、大田铁观音、泰宁岩茶、沙县红边茶等。基于这样的地域特点,2013 年三明市曾推出茶业公共品牌“尚书品”,试图将各个区域的茶统合在一起,却始终难以形成合力。现如今,三明各县正试图做大自己的特色品牌,提高自己的辨识度。而在这一县一茶的浪潮中,大田县的“ 美人茶” 终于搏杀出位,拔得头筹。
一县好山,催生美人
跟大田的制茶人聊茶,一定离不开两个字——高山。根据业内的共识,海拔 800 米以上茶园所产制的茶叶可称为“高山茶”,而大田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 175 座,其中屏山乡的高山茶园海拔均在 1000 米以上,大田人很清楚,自己的优势便是这崇山峻岭。
但如何利用好这样的自然资源,却是一道难题。屏山乡的制茶人郭文杰还记得,乡里最早是绿茶基地,茶农每年从清明前开始做茶,第一批品质最好,可以销往安徽,采到第三批茶就不值钱了,再往下做出来的茶只能叫“炒绿”,茶青在锅里滚一滚就拿出去卖,一斤顶多值20 元。郭文杰认为当时大多数茶农“没什么做茶的观念,销路也少。”
曾在大田县茶叶局任职的吴选族,也向我们印证了这个观点:“70 年代,县里选种的标准就是要高产、高效、抗寒、抗病,注重的是产量,所以当时种植的茶树品种大多是毛蟹、黄旦、本山和福云6 号,到后面我们才将‘优质’也纳入考量,要茶树的品质,而不单看产量。”
虽然茶树品种一直或多或少地在更新,但两人印象较深的,都是2002 年的那次“大动作”。据《大田茶业》书中记载,那一年,大田县引进金观音、黄观音、金萱、丹桂、红芽铁观音等5 个新品种,调剂茶苗260 万株,举办培训班28 期。用吴选族的话说:“ 大田一直有茶,但名声并不响亮,连个像样的包装都没有。但从2002 年起,县政府开始有步骤地推动大田茶产业发展。”
几乎是同一时间,郭文杰也感觉到了茶叶市场的变化——安溪铁观音走俏茶叶市场,大田茶农占了地缘优势,就近请来安溪的师傅传授技艺,继而纷纷转为制作铁观音。“我们原本茶不值钱,后来改做铁观音,那时候时髦啊,干茶一斤可以卖一两百块,最高一斤卖到两千多。”他回忆道, “那时卖茶,现金都是一袋一袋往家里搬,不懂得睡觉,也不懂得累。”归功于当地的高山茶园优势,许多屏山茶农乘着安溪铁观音的东风,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茶金”。
高山茶园的“天生丽质”,为茶农们提供了灵活转向的余地,也帮助这个小县城成功吸引了台资企业的注意。1999年2月,台资茶企“大方广”茶叶公司落户屏山乡内洋村,为大田县带来新的茶树品种以及先进的制茶设备。曾参与招商引资工作的吴选族告诉我们:“台资企业来大田,起先是想利用这里的高山资源,生产高端的台式乌龙茶带回台湾卖。后来发现大陆市场也很有潜力,于是开始改变策略。”
台资企业的入驻,带来了名为“东方美人茶” 的新茶品,而大陆的广阔市场,也促使企业主动带着当地茶农转型。特别是近几年来,安溪铁观音的热潮逐渐消退,包括郭文杰在内,有越来越多屏山当地的茶农开始制作“东方美人茶”。这种原本属于台湾地区的独有名茶,就这样在大田县开枝散叶,并逐渐落地生根,吸收了当地的水土,成为属于这里的大田美人茶。
也因为这样的特性,如果你在清明前后赶往大田,怕是见不到美人茶的采摘场景——假眼小绿叶蝉在春夏之交最为活跃,待它们吸饱喝足后,五月底、六月初茶农才会开始采摘被刺吸的芽叶,用以制作大田美人茶。
“一年有春、夏、暑、秋四季茶,原本夏、暑两季做出来的茶质量最差,但现在可以做高山美人茶,弥补了制茶的空白期,也提高了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吴选族跟我们分析道。如今,大田的茶农每年从明前忙到秋后,春季做红茶、乌龙茶、铁观音,夏季和暑季做美人茶,忙到秋季还能再做一季铁观音。凭借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天然优势,他们将制茶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直到冬季,茶人和茶树才有休息的时间。
虽然依然保留着制作多茶类的传统,但对郭文杰而言,做大田美人茶才是每年的重头戏。 “很多茶树品种都可以用来做美人茶,只是品种不同,做茶的工艺也有区别。像台湾的金萱、青心大冇都很合适,做出果香和蜜香来。铁观音也可以做,但做出来就没有蜜香,只有果香。”他笑道,“铁观音的难度最大,要用心去做,不然不会成功。”
待到五月底,采茶工陆续上山采摘美人茶的茶青,被假眼小绿叶蝉吸刺过的叶片往往变得“丑陋”,叶片不规则扭曲,芽头有些枯焦,有时甚至叶脉发红。但经萎凋、晾青、做青、发酵、杀青、回润、揉捻和烘干等工序后,做出来的美人茶反而外形卷缩如花朵,色泽有五色相间,显得艳丽多彩,带着“破茧成蝶”的惊喜。
我们采访时,还未到美人茶的茶季,郭文杰上楼掏了很久,找出几包自己去年做的金奖美人茶。倒也算有点运气,听说美人茶隔年喝水更柔,但因为制茶只用一芽两叶,成品茶产量低,能留到第二年的量并不多,这回赶巧让我们遇上一泡。郭文杰边烧着水,边笑着说道: “美人茶的冲泡非常讲究,但做茶的人一般不按那个套路来,那样不好分辨茶的好坏,不利于我们拼配。”我们赶忙问道:“那怎么分辨美人茶的好坏?”他又笑说:“茶喝到嘴里,舌头最知道。” 于是茶汤入口,香气清幽,滋味甘醇。待我们喝得茶汤渐淡,再看这小城大田,却觉得茶味正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