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酸爽的百搭滋味

  • 来源:海峡旅游
  • 关键字:番茄,味道,酸爽
  • 发布时间:2021-09-13 19:07

  八月已至,依着农历已过立秋时节,北方的朋友们或许都开始预备贴秋膘了,炖上一锅鲜爽开胃的番茄牛腩,给秋天打个头阵;可身在福建的我们,仍拥有盛夏的炎热,凉菜、冰饮一样不少,做起饭来仍偏爱“酸甜”,番茄就成了一样怎么也绕不开的食材。

  番茄原产于南美洲,是墨西哥人由野外原生的樱桃番茄驯化培育而来的。作为新世界的代表农作物之一,番茄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大航海时代的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最初,它作为观赏植物传入欧洲还曾被误传为毒物,传入中国的时间也不会早于明朝末期,中国最早关于番茄的文字记载也要等到清朝末年。因此,在影视作品中,番茄、土豆、番薯等新世界作物,最容易成为“穿帮关键点”—— 如果“种豆南山下”的陶渊明,顺手种了红彤彤的番茄要拿回家炒鸡蛋吃,这显然于史不符。

  每每聊起番茄,你一定听人说过:“现在的番茄不行,都没有小时候的味道。”“小时候的番茄” 被给予的好评,无非是“更有番茄味”,那现在的番茄为什么就不优秀了呢? 答案很简单,除了种植技术的改变之外,现在常吃到的番茄,和“小时候的番茄”其实并不是同一种。番茄种植业初期选育的多是“软果型”番茄,风味和口感都很优秀,但果实颜色不均匀、不耐储存,所以只能在城市近郊种植,产量有限。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近郊农业供应量无法满足,便需要从更远的地方运输番茄,但“软果型”番茄根本经不起一路上的颠簸。人们开始大量种植“硬果型”番茄,优势很明显,结实耐放的同时,色泽均匀卖相好,但有得必有失,牺牲了口感和风味。

  虽说如今市面上最常见的番茄,都是红彤彤的模样。但番茄的品种其实多到让人眼花缭乱,除了形态、大小的区别,最明显的就是颜色了。红果阵营里的番茄在结果初期,果实尚青时,有毒不可食用。但也有“永远不会失去绿色”的番茄品种,比如有种俗称“贼不偷”的番茄,未成熟状态和完熟状态都是青色,只在光泽度上有些许区别,采收相当仰仗农人的经验;精品化的小番茄也层出不穷,除了最常见的红色千禧小番茄,还有一种绿色的小番茄,名曰“青口蜜”,带着特殊清香,口味层次丰富。

  番茄会被如何料理? 各地的人民都有自己的答案。意大利人把番茄捣成酱,或暴晒或添加调味再熬干,也有人直接将番茄晒干,目的是拔出多余的水分从而浓缩风味,搭配意面风靡了全球。在贵州,少数民族同胞们嗜“酸”成性,将本地的毛辣果小番茄发酵制成红酸,炖肉烧鱼解腻开胃,成了贵州的标志性味道之一。走到时髦的上海,海派西餐把源自俄罗斯的罗宋汤改头换面,将原作里甜菜根的红和酸奶油的酸合二为一,直接用番茄来代替,色香味兼得。

  大概每个中国人学做菜,都要学番茄炒蛋。这道菜南北通吃,甚至有人戏称它为“国菜”,但细看之下做法却又千奇百怪。互联网的传统热议话题“咸甜之争”中,“番茄炒蛋到底加不加糖”的问题时不时就会被推上风口浪尖,各种流派携食谱纷纷涌现,“战火”甚至还会蔓延至诸如“番茄需不需要去皮?”“ 切块还是切片?”等技术细节中。

  于我而言,番茄炒蛋是食量的隐藏开关,只要桌上有这道菜,都得想方设法在饭桌上多赖半碗饭的时间。记忆中阿嬷做的番茄炒蛋是甜口的:番茄切小块下锅,但不急着翻炒,先撒上些白糖催化美拉德反应,待翻炒时再加上盐,让番茄的汁水析出,熬上一小会儿就能收获一锅“番茄酱”,最后才将事先煎好划散的鸡蛋回锅,派它吸饱番茄的酸甜风味。被阿嬷差遣着端菜上桌的我,还偷偷地把番茄炒蛋摆得离自己的位子近一点,番茄就和我贪吃的小心思一道,和着米饭被吞下肚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