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福尼亚快车

  • 来源:海峡旅游
  • 关键字:效率,观景车厢,加利福尼亚快车
  • 发布时间:2021-09-13 19:17

  从追求效率到观光之用,坐上火车环游美国

  “有没有人想点外卖? 我们也许还有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埃尔帕索,我认识那里的一家墨西哥餐厅,可以叫他们把食物送到月台上来。”正当众人都被窗外的单调景色折磨得昏昏沉沉的时候,一位肤色棕黑、身材矮壮,有着典型拉丁美洲混血样貌的女士突然用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闷。

  观景车厢里瞬时热闹起来,女士的手机被挨个传阅,上面一张不太清晰的图片显示着那家餐厅的菜单——大大的西班牙文字,菜品名称下面配着既简略又袖珍的英文简介。在那种躁动的环境里,想选到心仪的餐食,只能凭借经验和直觉的碰撞,再配以一定程度的运气。随后,话事的女士一通电话,让前方不知何时会到达的停靠站变得无比令人期待。

  这趟严重晚点的火车沿着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在这片景色单调的荒原上几乎已经无休无止地行驶了一整个白天,却依旧没有驶出辽阔的得克萨斯。美国本土最炎热、最枯黄的这片土地令行路者颇感绝望:中国移动反复发来“您已进入墨西哥”的提示短信,方圆上千公里内几乎唯一称得上“城市” 的边境重镇埃尔帕索市却始终不见踪影。

  这班“日落特急”号列车从历史悠久的南方港口城市新奥尔良开往洛杉矶,是美国铁路公司(AMTRAK)运营的四条横贯北美大陆的班次中路线最靠南的一条,也是唯一一条能够从大西洋海岸直达太平洋海岸的路线。从运输量和经济效益上看,美国是世界第一铁路大国。在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萎缩后,如今剩余的数十万公里铁路线依旧承担着全国货物总运量的最大份额,并与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铁路系统相互串联形成一个覆盖了整个北美大陆的超级交通网络。不过,这种成就仅限于货运,与客运则毫不相干。

  美国地广人稀,人口聚居的主要都市圈又分散在各方边缘,尤其是东西两个海岸地带,相互距离遥远。这种地理格局曾经非常依赖铁路达成城际互通。成熟于19 世纪中叶的铁路运输在美国“西进运动”和太平洋沿岸的开发史中发挥了异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一直在沿用的走廊- 包厢式的客车车厢布局最初即是美国长途铁路客运的创造。然而,在20 世纪中叶民航服务逐渐成熟以后,飞机便成了美国人进行城际旅行的首选,铁路客运因效率低下沦为鸡肋。美国铁路的运输服务和路轨产权原本完全由私营的铁路公司掌握,所以当客运效益开始下滑时,铁路公司便开始纷纷裁撤客运部门。为了保留铁路的公共服务属性,20 世纪70 年代,联邦政府成立了专门负责提供铁路客运服务的“国有企业”AMTRAK,收编作为各家铁路公司内部“不良资产”的客运线路,将其整合成一个勉强覆盖全国的网络。

  然而,AMTRAK 并不拥有自己的路网,这意味着,它旗下的客运列车只能借用各家铁路公司的铁路线行驶。寄人篱下,就要看人脸色,因此常常会看到对准点率要求较高的客运列车被扣停在侧线,为东道主自家的货车让行的情景。可以说,AMTRAK 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功能。

  班次稀少、速度缓慢、准点率低,于是,在美国很少有人会将火车作为赶路首选。AMTRAK 也因此放弃了对“效率”的追求,转而把列车打造成一种观光旅行的载体。从中部的芝加哥与新奥尔良开往西海岸的四条东西横贯线路,加上一条南北串联起西海岸诸都市的“海岸星光”号,是这种火车旅行的主要担当。这些列车的席位分为包厢、折叠卧铺和普通座位,卧铺席位价格昂贵但服务上乘,不仅设施舒适,还为客人免费提供餐饮;价位相对平民化的普通座位车厢也并不像中国的绿皮火车那样简陋,它的腿部空间极为宽敞,座椅完全放倒后角度超过120 度,如果你身边的座位恰好没人,那么一组双人座放平后几乎可以当成简易的床铺使用。

  在观光车厢里与人“化学反应”,重温年轻时代的旅行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所乘坐的观光车厢。观光车厢继承了传统火车餐车的基因,供车内旅客自由使用,然而功能又不局限于用餐,而是将一种广场式的公共精神贯彻到极致:车窗是特殊设计的宽大落地窗,向上一直延伸到车厢顶部,提供了一个可以平视观光、仰头望天的视野;车内除了一些配有餐桌的传统座位外,大部分座椅都侧向布置,使人可以正对车窗欣赏风景,同时背向车厢过道的喧嚣。这种布局在没有物理隔离的情况下实现了空间的有机分隔,各式访客的不同需求都可以融汇一堂。车厢里的人来来去去,人的流动弥补了窗外风景的单调色彩(老实说,与另外几条翻越落基山脉的路线相比,这条南方路线的风景在视觉冲击性和多样性上着实不太能令人恭维)。有人小坐一会儿就很快离去,有人坐在观光座位上久久凝望窗外几乎一成不变的荒漠,不知是进入了禅定模式还是打起了瞌睡,亦有不少结伴而来的人为了不受普通车厢内的礼节约束,围坐在观光车厢一角伴着饮品小食开怀畅聊。

  一群陌生人若想发生“化学反应”,除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外,也往往需要一个“破冰者”。张罗外卖的女士显然促成了这一催化过程。几个独行者已经在观光车厢里“驻扎”了一天,点餐互动后自然而然地开始漫聊起来。一个大叔此行是为了考察宜居地点,准备离开酷热的拉斯维加斯去过退休生活;一个文质彬彬的印度裔工程师在西雅图拥有体面的生活和美满的家庭,悠长的假期更是令人艳羡;一个年轻毛躁的纽约客,攒了一小笔钱出来漫无目的地旅行,搭上了开往加州的火车却对西部的情况一无所知,淋漓尽致地演绎着外界对纽约人的刻板印象,即活在自己的“帝国州”高高在上地对着整个世界指点江山,却对曼哈顿以外的地理认识几乎为零……

  黄昏时分,车窗外终于出现了房屋。随着美墨边境那道扎眼的边境墙进入视野,埃尔帕索终于到了。热气腾腾的正宗墨西哥美食端上桌来,车厢内充满了香气和欢愉。众人围坐,举杯共饮,我的记忆似乎回到了十多年前旅行时住过的那些青年旅舍。那个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微信抖音,背包客们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聚集到那些著名的青年旅舍,交换信息、寻找旅伴、听其他人讲故事。当人们为了相似的目的聚在一起时,相对简单而扁平的人际关系或许也更容易使人搁置戒备、敞开心胸。若干年后,当我再次拜访那些给我留下过美好记忆的青年旅舍时,每个人都默不作声地低头划着手机,曾经热闹的公共空间安静得令人心惊。今天,在这列穿行荒原的火车上,移动网络的欠奉似乎把我带回了那个尚未被手机支配的时代。

  行前,我曾经期待一场保罗· 索鲁式的铁路之旅,不过,变了的世道让他笔下那种富有生活质感的体验很难再现。然而,还没来得及遗憾,无意间复活的专属于我自己的绝版记忆倒也是一个惊喜补偿。由无数意料之外拼凑成一场针对高度计划性日常生活的反叛,便是“旅行”这种活动最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吧 ?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