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体现和运用
- 来源:新玉文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学音乐,教学实践,价值提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10-26 18:39
摘 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德育作为教育的根基,是大学音乐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着眼于大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对于德育教学的认知、调适与追求,聚焦大学音乐教师的理论素养、践行路径,大学音乐德育教育要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突出日常生活体验积累,引导学生树立朴素道德情操。
1 引言
德育是大学音乐教育安身立命本体。大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素材来源于日常课堂教学和普通生活场景,需要教师捕捉德育因素,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运用到大学音乐教学中去。教育旨归要聚焦到高校学生把握单纯美好的理想追求,聚焦内在单纯朴质的人格魅力。基于此,大学音乐教学中,要强化生机与活力,塑造精神风貌,实现道德情操、思想认知、行为模式的表达。 [1] 这是本文研究起点。
2 德育教育融入大学音乐教学中的基本原则
2.1 培养道德情操
学生是德育实践的主体。大学音乐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强调生命化教学追求。大学音乐实践道德养成常见。高校生对于他人、外人、环境充满热情。这种品质展示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传承。因此,大学音乐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健康体魄、养成耿直善良、团结协作气质。着眼道德人格培育,提升学生参与热情,展示年轻人生机活力,凸显良好精神风貌。
2.2 塑造人际能力
大学音乐教师理性淳朴、学生待人真诚,师生交往深度广度及直观性更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效提升。[2] 大学音乐教学实践,音乐教师要提高站位,明确道德价值,提高认知层次,把握开放性、全面性、灵活性要求,引导学生树立信心面对挑战。依托教育环境优势,设置快乐、健康、安全项目,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德育素质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2.3 强化健康心理
德育环境是重要因素。高校环境自由,自由支配时间多,高校生能自由参与社会活动,参与深度提升。德育教学实践中,环境优化能提升与环境互动,提高互动阈值,认识自身使命和理想,享受音乐的乐趣和青春的活力,夯实构建大学音乐强国的格局基础,提升学生优越性感知,感受民族幸福体验,树立理想追求。
3 大学音乐教学融入德育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大学音乐教学理念创新
3.1.1 强化素质提升
大学音乐德育教育应着眼育人,强化品质塑造,利用音乐教学形式,勾画德育塑造追求。既要有大局观念,选择认知水平相符题材,也要立足新时代,借助新技术,凸显大学音乐教学新颖性,表现大学音乐课程魅力,彰显大学音乐教学实践意义。既要追求外在形式和谐,也要聚焦素质提升重点。
3.1.2 倡树典型榜样
音乐文化符号,源于传统文化精神优势,源于更高、更快、更强超越态度。从经验层面来说,奋斗、坚持与拼搏,不畏困难、勇往直前,构成新时代国家发展真实写照,表达出中国人个人情感思考。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得到体现。[3] 大学音乐教学也要深植生命至上理念,强化命运与共精神,锻造积极乐观追求,养成人生智慧。完善德育要素,能使历史文化延续,形成全面、持续精神氛围,对现代精神生活再发展。
3.2 突出大学音乐教学内容的革新重点
3.2.1 强调日常生活化教学实践
通过平常人和物表达性格,展示生活真相。忠实于生活,不能扭曲、丑化生活。我们想达到的效果是既有学院派所教习的学术型的效果,也要有对于现实生活的种种体验与认知,形成一种具有深沉厚重而又和谐美感的大学音乐特色。大学音乐教师要在教学资料收集过程中,重视曾经在日常积累过生活素材。尤其是,与高校学生接触的经验,丰富了教师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探索。教师要认真学习借鉴其他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更好地探索学生全新的生活化音乐场景实践。在此过程中,既要有室内的训练项目,也要有室外的音乐比赛安排。
3.2.2 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入
德育教育根基在于传统文化。大学音乐教学中,很多传统音乐的习惯、理念都在无形中塑造着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礼仪价值品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传统大学音乐项目的训练,介绍传统文化的规矩,真正让传统文化的资源融入到现代大学音乐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在课件设计上,通过优化课堂背景设置,采用暖色调表现,更加简洁明了,衬托出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让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到传统精神层面的对比,以及通过如何用大学音乐符号表现内心情感。教师要明确传统文化在现代教学中所处位置、面临困难,积极提升自己精神境界、思想觉悟,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提高学习成绩。
3.2.3 突出新媒体技术的引入与应用
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技术的跃升,使得知识习得的方式和途径发生了重大变革。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先天优势,因势利导,借助新媒体进行德育教育的开展。让学生逐渐认识到音乐韵律和节奏的变化。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信息教学打破了传统意义上金字塔式教学体系,教学系统更为灵活多样,强调面向多样化、自下而上、非线性教学体系,在知识与能力、教授与习得之间打通了信息阻隔,破除了信息壁垒,信息教学更为多元多样,教学准确度有效提升。从教学辅助手段和支撑体系的角度来看,教学产生在新技术革命加持下,大数据时代教学必须依托平台建设,围绕技术升级,基于云计算技术分析和数据处理,为传统意义技术分析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拓展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学支持体系上,更为强调数据库建立,模型方法使用,知识库、方法库拓展与延伸。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实现半结构化教学体系,运用数据库建立相关的教学模型,对数据字和数据来源运行进行快速识别与分析。
参考文献
[1] 宫丽慧; 大学音乐教学实践的德育价值[J]; 大学音乐观察;2013 年06 期.15.
[2] 邓益民; 论大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学生人格培育的内在差异[J];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03 期:16.
[3] 陈孟昕; 学院·经典——演绎当代大学音乐教学实践新风貌[J] 新西部;2017 年07 期.71.
作者简介:李小亚(1977—):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东阳,学历:本科,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