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雪芹的《红楼梦》之“爱情观”
- 来源:新玉文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红楼梦》之爱情观,超越,价值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10-26 18:58
摘 要:毛泽东评价《红楼梦》曾说:“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由此可见《红楼梦》虽以虚幻故事开头,但又在超现实的同时并没有架空现实,总言之现实中创造超越现实,这可见曹雪芹的功力。以及所建设的“爱情观”本身是赋予较高的价值的。
爱情可分为两种较为明显的类型,分别是一见钟情与日久生情。两者明显有很大的区别,一见钟情它讲究深度与强度,对比而言,日久生情则是讲究的长度、深度与厚度。于我本人而言,我偏向于日久生情这一爱情观。
首先对于一见钟情爱情观,在《红楼梦》中贾雨村第一次在窘迫的时候偶遇了甄士隐家的丫鬟娇杏,后来当他在甄士隐的帮助下走上仕途后,再一次遇到了娇杏,终于将娇杏娶到了家,娇杏后来变成了贾雨村的正室妻子,我认为其包含了一种机缘巧合,同时娇杏她由小妾转正这一地位的转变,即使看似是喜剧结尾但是暗示了曹雪芹本人不同意的态度。尤三姐与柳湘莲,尤三姐可谓是《红楼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痴心暗恋的柳湘莲要退婚,刚烈的尤三姐拿着订婚的信物鸳鸯剑自杀了。尤三姐的爱情低了尘埃里,这种爱情是充满风险的且一定程度上是缺少自爱的。在第19 回中宝玉撞破茗烟幽会,《红楼梦》中曾写道: 晴雯生病,老嬷嬷们从外面请了一位大夫,来给晴雯把脉。这位大夫一路行来,只看见了园中的美丽精致, “并不曾见一个女子”。在贾府不仅外面的男子轻易不能进来,迫不得已的时候,园中的女子们都会回避,就连贾府内已经成年的小厮,也轻易不能进二门。但茗烟却和卍儿发生了这样不齿之事,在当时的封建礼教十分严格的时候,那么其二人感情并未达到多深厚的地步,他们的感情更多的是留于表面,茗烟对于卍儿是否有真爱也难以确定,同时在封建礼教下男女有别且私刑泛滥的社会,他将她放到一个极其危险的处境我认为并不是爱而是自私且重“欲”并且“欲” 把握不好尺度则就是“淫”。在中国文学史上戏剧大师汤显祖也曾写过《牡丹亭》先抛开其反封建的价值不谈,对于杜丽娘爱情的描写,其中著名的《游园惊梦》即使男性主体不存在,也在写欲望,杜丽娘在鬼魂时与柳梦梅已行使过夫妻之实,后杜丽娘重回人间,也同样是再次披上封建礼教的束缚。柳梦梅对于杜丽娘拒行夫妻之实的态度,这样的爱情是否也偏离了爱情的本真。
其次对于第二种也是我所赞成的爱情观——日久生情。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日久生情与一见钟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日久生情并不否定欲望,甚至是允许欲的存在,只是在彼此肯定对方,共同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源始于“甘露之惠”,后感情的建立巩固则是因幼年时期的亲密友爱,贾宝玉与林黛玉都是贾母这个权力主导者的心头宝,一起生长的坏境培养了深厚的感情。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爱情开始,而是着年龄的增长由“亲密友爱”转化为“男女之爱”为什么偏向于日久生情呢?就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为例子,贾宝玉对于林黛玉的可谓是体贴十分,在《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宝玉本来是要在宁国府参加贾敬葬礼的,但是他心里时时刻刻都记挂着林黛玉,便偷空跑回来,去潇湘馆看林黛玉。有一次,秋雨时节,黛玉都准备睡觉了,这时候宝玉冒着雨来看她。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着灯儿,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还有一次众姐妹在潇湘馆聚会,结束之后,贾宝玉故意让别人先走,自己留了下来。问林黛玉:“如今的夜越发长了,你一夜咳嗽几遍?醒几次?”,这些絮絮叨叨的关心爱护,可见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细致入微。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爱。希望对方变得更好。同时我们跳脱出来看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他们的爱情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存在,是在成长中建立起来的,抛开林黛玉的美貌这生来就存在的东西,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一起学习成长,那么他们的爱才是曹雪芹所想要追求与倡导的大爱。同时我认为作者在设计贾宝玉抓周抓的是脂粉钗,但并不是因为好酒色而是贾宝玉对女孩子非常体贴,非常怜爱。这种体贴和怜爱是他先天带来的。贾宝玉在还没下凡投胎之前,就是一个怀有悲悯之心的神仙。看不得别人受苦,看见别人受苦他就要施以援手。说明贾宝玉的爱不是自私的是无私充满大爱的甚至会被误解。
人人称道爱情的美丽,爱情确实是一门艺术,艺术当然也需要经历过学习。学习后或许才能够去判断那份感情是否是爱情是否真正区别于欲望或者功利。《金瓶梅》中西门庆可谓是一个极其极端反面的例子,他与多个女人之间的交往极大部分都因其财产与自身欲望。同时他对于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的亲人都没有爱,即使女儿是延续的自己,可见他自私到了极致,后来儿子的去世或许就是对他的惩罚。
曹雪芹在一个虚幻的前提下创建了一个现实可见他的文学功底。《红楼梦》中所呈现的爱情观,我们可以看到是符合当时社会规则与礼教。同时我认为放在当代的社会,这样的爱情观也是值得提倡的。现代以来,各种思想不断碰撞交流衍生,但是值得思考的是,这个社会是否开放得过度了,反对传统礼教过甚?肆把情当淫,发情当艺术,低级当幽默,甚至比不过黄土下腐烂的妓女。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著,李全华. 标点《红楼梦》通行本[M]. 岳麓书社, 1987.
[2] 王昆仑. 红楼梦人物论[M]. 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吴雨蓉(2000.4.11)女 汉族 四川资阳 本科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