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激趣、活力课堂的尝试——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 来源:新玉文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有效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10-26 19:08
摘 要:新课改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以及技能,使其能够学会对数学思想以及方法的灵活运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为了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本文对此展开探讨,仅供参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可以激发其对数学知识以及技能的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欲望,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学习的灵活性,使其更快更好地学习与掌握新知识,优化其知识体系。
一、结合教材内容,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
教材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新课改的精神,其是大量教育专家以及优秀教师的智慧结晶。所以,就要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依据,因此数学教师就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结合教材状况、结合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为学生讲“小数除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以下问题:问题一:购买1.2kg 的橘子要支付的金额是5.28 元,请问每斤苹果的单价是多少?请谈谈你的思路,然后学生就会结合题目进行列式:5.28÷1.2。然而,学生还没有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却能够结合商不变的性质,使其转变成整数除法,通过 528÷120 完成计算工作,最后总结出结果。
问题二:请大家思考小数点向右移几位,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标准?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基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同时,更加快速、准确地把握数学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实现理论以及实践的有机融合,分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猜想游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数学学科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不成熟,所以在教学中,假如教师单纯地为学生讲解知识点,于是可能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到学生记忆力的集中性,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组织开展猜想游戏活动,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活动,使得学生可以在游戏活动中积累更多的经验,通过细致观察以及实践准确地了解与感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的巧妙算法,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师要采用组织开展猜想游戏活动。比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计算式:“1+2+3+…+100”,接下来,再引导与鼓励学生对该计算式的答案进行思考与回答,在学生给出正确答案以后,教师再告知学生:该题属于高斯算法中十分著名的一道数学题,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该计算式的基本规律进行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简便运算的方法,而且给出相似的拓展题型: “1+4+7+10+…+100”,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对这些计算式给予思考,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性地探究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引导动手实践,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与实践环境,使得学生的各个器官都可以得到锻炼,通过动手实践使其更加深刻地把握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引导与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以及剪一剪,通过动手实践使其受到良好的启发,能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法进行研究与探索,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增加学生的感悟。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地观察、分析及实践,指导学生利用学习工具进行看一看、折一折与拼一拼,使其了解分数的含义。比如,在认识1/4 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取出一张正方形卡片,然后设法将其均等地分成四份,在实践中能够利用折纸的方法进行划分。另外,也能够采取其他分法。然后,再思考每一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并且用数进行表示。在实践中,有的学生采用折纸的分法、有的学生采用画一画的方法、有的学生采用剪一剪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其实践能力,深化学生对于分数的理解与认识。
四、结合现实生活,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新课改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体现生活化的特点,要充分发挥数学知识的价值。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给予灵活利用,在现实生活中深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元、角、分”相关知识时,教师就要为学生设计超市购物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了解三者具有的数量关系,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假如老师仅仅有10 元钱,超市的苹果2.5 元/ 斤、橘子3 元/ 斤、香蕉2 元/ 斤。请问大家我应该如何购买水果,可以刚好把10 元钱全部用光了。然后,引导学生学会量入为出,思考计算总价的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开展兴趣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在时间以及空间存在的局限性,采用有效的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J]. 邹群欢. 新课程导学. 2018(24)
[2]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J]. 刘斌. 考试周刊. 2016(53)
[3] 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四年级上册“统计”的教学探索[J]. 王逸茹.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02)
[4]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J]. 江芝芬. 吉林教育. 201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