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 来源:素质教育
  • 关键字:激发潜能,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 发布时间:2021-11-16 10:36

  【摘要】《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材施教、开发潜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人。

  一、激发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要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变得主动、积极,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利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那么如何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打造高效教学呢。首先就要了解学生。虽然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的层次不同,但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事物都有一颗好奇心,如何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音乐教学呢,于是,我在开始导入新课前先营造情境,制造悬念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期待与好奇,导出歌曲教学主题的出现。在二年级歌曲《小红帽》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导入新课教学: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听过哪些故事呢,可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吗?大部分学生都很积极的参与讲故事活动。接下来,我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顶小红帽,说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故事,你们猜一猜,老师今天将一个什么故事呢?(制造悬念)我们先一起听一听小红帽去看外婆的路上,心情时怎么样的,路上又担心什么?她的妈妈是怎么叮嘱她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呢?(师播放音乐)听完音乐后,我又问学生,你们从歌曲中听出小红帽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呢?勇敢、胆大、细心等。和老师一起分角色表演一下小红帽去外婆的过程好吗?学生很高兴,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制造悬念,灵活多变、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潜能,获得情感体验和团结协作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开展开放性课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如果学生能在接受间接经验时加入直接体验与实践,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就更深刻,掌握就更牢,也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如每年学校都举行一次庆”六一”的活动,在教唱《快乐的六一》这首歌时,我就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场景中曲感受六一儿童节的欢乐气氛,通过这样的场景体验,让学生去感受歌曲情绪,体会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懂得音乐来源于生活。又比如,在教唱《国歌》的时候,先让学生观看每年十月一日国庆节活动的视频、观看天安门升国旗、观看阅兵,再学唱国歌等,让他们亲身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又比如,我在教唱《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时,我首先让学生体验回声,学习回声的练习曲,然后再通过老师的示范感受回声的强弱,为了更好的掌握强、弱力度在歌曲中的运用,我就带学生到现实中亲自去感受强弱的力度变化,跟远处的大山打招呼:噢——(f),大山的回应:噢——(p),当学生亲自体验回声后,在演唱歌曲时,对强、弱力度的把握更准确。能更准确的表现歌曲情感,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赞美。

  三、注重情感交流转变教学方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室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地舞台。教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地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教学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教学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第五课《雨花石》时,适逢十一国庆节,有很多学生跟着家长去南京雨花台游玩过,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播放歌曲《雨花石》问: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音乐里唱的什么?(石头),你们有谁见过这样的石头吗?下面老师给你们讲一段故事:(配音乐《雨花石》的伴奏)去年的一个国庆节,我带着我的孩子去了一个地方,就是南京最著名的景点---雨花台。走进雨花台一座高大、雄伟、壮观的石雕映入我们的眼帘,他们都是为了我们过上幸福生活而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们。在那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无数革命烈士为了人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建设新中国,不畏牺牲、不畏强暴,与疯狂的敌人进行着英勇的斗争,献血染红了一地,满地的石头就变成红红的----雨花石。(师播伴奏音乐《雨花石》)让学生自己发现作者用雨花石隐喻革命烈士,让学生从战争年代的“雨花石” 联想到身边的“雨花石”。通过营造课堂人文环境,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歌曲的愿望,使学生愿意和你交流,主动想“说” 什么,在准确表演作品的过程中理解作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

  四、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体现学生主体

  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每个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是活跃型的,有的是内向型的、、、,而且学生身体发展、语言发展等也不均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差异,从学生成长地角度来看待他们,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使每个学生找到自己在群体发展中地位置。同样的,学习一首歌曲,有的音准、节奏都很好。而有的同学跑调、节奏也不稳。男生女生地音色、音域等也有差异。在教学《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时,为了能很好的发挥每个学生地特长,让每个同学都参与活动中来,我根据学生地个体差异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同学演唱歌曲,一种同学用动作来表现歌曲、一组同学拍手给歌曲伴奏,我班还有俩位残疾地学生(只有一只胳膊)我就和他们俩一起用跺脚地方式来为歌曲伴奏。通过有趣地教学手导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每次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都有自己地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发挥他们地主体地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责任至关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根据儿童的天性和能力,因材施教,激发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并在教育教学中大胆实践和创新,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