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论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推广

  • 来源:科学与技术
  • 关键字:种植,田间管理,技术推广
  • 发布时间:2022-01-01 16:37

  摘要: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粮食生产与百姓民生及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小麦是国家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做好种植期田间管理工作,对保障粮食产量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旨在详细论述现代化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技术,探寻合理有效的管理技术推广措施,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技术主要包含:育苗管理、农药使用、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及机械化生产等方面。通过探讨该种田间管理技术的合理性及优越性,阐述推广此项技术的重要意义及方式。

  一、绿色小麦田间管理种植技术

  (一)育苗管理

  小麦育苗管理的核心问题在于发芽率。采用合适的科学技术有效控制麦种发芽率,保证小麦出苗率处于健康稳定的区间。随着我国传统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大部分地区已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由于机械种植无法根据土地是否平整及时作出调整,而土地不平易导致大量种子没有实际植入土壤中,而是播撒在种植区域表面,造成播种不均降低小麦发芽率。因此,小麦育苗管理需重视机器种植情况,检查播种成功率;及时对大面积散落的麦种人工种植,减少因机械播种工作不精细产生的不必要浪费。小麦出苗期农民应定期仔细观察出苗情况,种植区域出现小麦出苗率不高时,及时补充麦苗,确保单位种植区域内小麦育苗密度在合理范围内。育苗管理另一关键问题是人工干预麦苗长势,对种植地区内长势过快的麦苗尽快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影响后期小麦成熟收获[1]。

  (二)科学使用农药

  除草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问题。如何高效地彻底根除田间杂草,保护麦苗成长,是种植麦苗田间管理的一大难题。杂草具有生命力顽强,肆意侵占土壤肥力的特点。致使真正需要滋养的麦苗缺乏生长所需的重要元素,减损绿色小麦产量。除草剂的问世确实在一定层面解决田间杂草丛生的问题,但滥用除草剂对小麦种植区域生态环境产生负面效应,同样对成熟小麦质量形成恶劣影响,不利于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及农户自身经济效益。绿色生产不单追求小麦丰硕产量,兼顾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点。除此之外,随意喷洒农药,恣意加大农药浓度,均会致使去除杂草效果不理想,干扰小麦正常生长。绿色环保的田间管理技术,应遵循科学种植小麦建议。根据当地种植区域杂草的主要类别,大力推广无污染、无公害的对应除草剂。遵照农业技术员的指导,合理配比农药浓度,精准喷洒农药,力保田间除草工作事半功倍,保障绿色小麦产量,并推行绿色生态种植。

  (三)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小麦田间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避免因病虫害防治不力导致小麦产量锐减,实现绿色小麦产量丰收目标,种植农户应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根据病虫害出现时间与规律,积极采取科学防治办法。

  1、小麦生长中出现的主要锈病

  现以小麦种植常出现的锈病为例:锈病主要类别分为叶锈、秆绣及条锈。秆锈病主要发病于小麦的叶鞘与茎秆,由锈病产生的夏孢子堆迅速扩散,侵蚀小麦叶鞘及茎秆,致使小麦产生褐色的干枯斑纹,导致小麦叶鞘与茎秆失去活力。条锈病主要发病区位于小麦的叶片部位,特殊的,也会类似于秆锈病危害小麦茎秆与叶鞘。条锈病发病初期,小麦叶片生成褪绿斑点,并伴随病情不断恶化,转变为粉色疱[2]。侵害小麦叶脉,损害小麦健康生长。因叶锈病产生的夏孢子堆比其它锈病导致的小,且呈褐色堆状。叶锈病发病后期,小麦叶部背面出现黑色孢子堆,并逐渐向叶脉部分扩散,危害小麦茎秆。

  2、病虫害主要防治方法

  依靠科学严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可以有效保护小麦免受病虫危害,保障小麦茁壮成长。探索病虫害合理的防治方法,首先应从小麦发病病理出发,深入探求小麦发生病害的原因。例如:春小麦出现锈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黄河北部种植地区小麦停长,但冬季低气温无法彻底消灭病菌,待来年春季天气回暖时,尚有生命力的菌丝重新复苏,侵蚀小麦健康。为满足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需求,应在早期施行防治措施,尽早施肥调理土壤肥沃程度,保障小麦生长所需的必要条件。在锈病发病初期,春小麦的实际发病率接近1%。此时,农民可用唑酮福美双药剂,按照100g药剂50千克水的比例配置农药。如种植地区内小麦锈病发病情况得到有效遏制,可酌情减少药剂。

  (四)改良种植土壤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土质肥沃的种植地区,小麦生长条件得天独厚。土地较为贫瘠的地区,可通过土壤改良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借鉴过往农业生产经验可以明显得出,土壤改良不是通过大量施用化肥,使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即代表该区域内土壤肥度良好。单纯过度依靠化肥提升小麦产量,只能解一时之急,但绝非长久之计。化肥过度使用容易导致种植土地呈现盐碱化,该地自然生态系统平衡遭受严重破坏。为保证新农业生产发展模式改革的稳步行进,改善土质情况应稳扎稳打,运用科学方法改良小麦种植区域土壤质量。从整体恢复种植地区生态平衡出发,循序渐进地提升绿色小麦产量与质量[3]。

  (五)机械化小麦种植

  机械化种植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是一种十分经济、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针对我国机械化种植方法,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应做好小麦种子筛选工作,挑选出产率高、抗病能力强、抗风性能好的优质小麦种子。于种植源头保障小麦出产质量与出苗率。当地农业生产部门也应恪尽职守,为此地区农户挑选质量上乘的小麦种子。种子质量固然重要,但是缺乏质量过硬的大型机械化农业生产设备,同样难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种植要求。农户机械设备应定时定期检修,及时更换老旧设备。避免因机器问题,影响小麦种植进程,降低农业生产效率。

  二、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技术推广

  (一)宏观技术推广路径分析

  从宏观层面而言,先进的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技术推广,依托国家与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可得到强烈的响应,是推广先进、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地方政府宏观调控农业技术宣传,将适宜当地农业生产技术及方法推广普及。相较于过往新生农业技术研究成果,无法依靠媒介迅速传播而起到实质作用。现如今多元化社交媒体,为以田间管理技术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科技提供广阔的传播平台。政府与国家官方农业宣传部门,可以注册社交软件账号,将关于我国农业发展新政策、农产品市场变化、实用农业生产技术等重要信息,凭借社交媒体广而告之。依靠社交平台广大的用户群体,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技术推广工作将走上新的台阶。

  (二)微观技术推广路径分析

  站在微观技术推广角度分析,政府和国家出台好政策、新技术,并不代表能够切实惠及所有农户。由于诸多外界因素,如农户文化素养偏低、地区落后致使信息传播闭塞等,田间管理技术推广工作仍需细化。从基层政府农业部门入手,精准普及新型现代化田间管理技术。例如:现下,大部分地区的农村设置有农技站。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派发工作任务,安排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基层农村,宣传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技术,充分履行基层单位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各地根据自身农业市场发展现状有的放矢,制定相应农业生产技术宣传机制;鼓励当地农民积极主动学习先进农业知识,引导当地农户合理采用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技术。在当地开辟试验农田种植小麦,运用田间管理技术向各农户做示范;以实际的劳动成果,证明该种技术的可行性。

  结语

  农业科技革新立足于务实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增强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切实令国家大批务农人员享受到现代化农业的便利。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技术的进步,可大幅提高小麦种植水平,保障小麦种植各重要环节的稳妥。该种田间管理技术的推广,既要重视国家政府政策,也应注重基层农业合作及技术普及工作的到位。

  参考文献

  [1]王炳琴,李 娜,刘鲁明,卢英进.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推广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8):177+179.

  [2]于蕾,赵永强,宋丹阳,齐双丽,王君,廖平安,郭春强.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及其田间管理的推广策略[J].农家参谋,2020(16):93.

  [3]刘晓乐,刘金库.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的推广方法分析[J].农家参谋,2020(08):7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