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应用探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多元化教学法,小学,体育
  • 发布时间:2022-01-23 14:22

  小学体育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奠定基础阶段,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促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进课堂当中,通过以下几大方面,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锻炼意识和身体素养。本文将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对该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处于不断深入中。我国的总体教育目标也已经逐渐出现了转变,从培养人才到培养综合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全面的人才能积极适应社会变革,更好的生活。所以教育的培养手段也需要及时转换思路,体育学科地位正在不断向中心化移动。全面、综合的人不仅是知识性的,更需要有强健的体魄作为个人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而体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科学地培养自身体育能力,培养起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

  1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1.1 教育理念陈旧

  在我国,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普遍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束缚,由于常年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开展教学工作,体育课并不作为学生的核心考核科目,所以体育课常常发生被语文、数学等学科占用的情况,部分体育教师对这种情况欣然接受。在体育课堂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的是为了体育学科每学期的考核而对学生展开教学,这是一种为了考试而进行的教学,没有发挥出体育课真正的意义所在。体育教师常常在完成常规热身项目后,就把体育课完全的交给了学生自己,这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印象直接与“自由活动”“娱乐时间”挂钩。小学阶段体育是为学生个人身体素质、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阶段,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程的不重视会直接影响学生,不利于营造高质量体育课程打造。

  1.2 教学内容单一

  由于体育教师的理念受到传统教学的限制,所以教师对于体育课堂究竟让学生们学什么总是围绕了固定的考核项目所展开,比如每堂课固定的热身项目围绕操场慢跑两圈,或者立定跳远等等。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第一来源无外乎快乐、愉悦,而每次重复固定的项目不符合学生获取知识的特质,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感丧失、学习兴趣降低。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时忽略了学生们的感受,课程内容显得过于单一。教师还是要紧跟现代化教学步伐,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感受到体育知识的丰富化、多元化,不能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固定的考核科目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有最基本的身体素质,能够用良好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学习,但这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多样化学习的成长需求。

  2 多元化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体育学科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学目标不再是简单加强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养成对于体育的正确、科学的学科素养,体育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正向引导下将有关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融合,并以此为基础,学生能够将已吸收地体育知识再与其他学科做二次结合,毕竟学科与学科之间都是能够相互渗透的。小学阶段就建立起学生对于体育的正确认知,不断提升个人学科素养能够提升学习效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体育多样化知识架构,促进学生个人的体育个性。除培养起学生基础体育素养外,体育常常与“竞争”相联系,校园环境中需要有竞争,社会环境中也需要良性竞争,才能让社会中的成员更好地进步与发展。学生可以在体育课堂中就建立起正确、公平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适应竞争的环境,不断拼搏、提升自己。多元化教学还可以有效帮助教师营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基础上,还可以轻松进行教学活动的参与。太过愉悦的教学环境会让学生忽略甚至降低体育课的重要性,太过严苛的教学环境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建立起对体育的学习热情,影响个人综合发展。教师要改进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体育,参与体育的意义,减轻学生压力,使体育教学更加的充实,使体育教育事业得以不断发展。

  3 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3.1 尊重学生主体,践行德育理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到积极主导课堂节奏的作用,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节奏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让学生能够更顺利地融入知识学习中去,而教师起到辅助、服务作用,体育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出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学生到底是被动参与教师的课堂还是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学习的实际效果。

  体育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个人特质做深入研究,重视学生对于体育学科的真实想法,并尊重学生的想法。比如教师在教四年级学生体育课的时候,这学期课程内容中加入了许多关于跑、跳类内容,在经过三节体育课的学习后,教师发现有一名女同学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很低,总是在请假或者躲在队伍的后面,想要不被教师或者说是不想被其余同学发现。教师在意识到这个现象后,没有第一时间和这名同学进行沟通,而是和同学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进行了相应的沟通,通过了解得知,这名学生平时在班级中就属于比较沉默寡言的类型,不太愿意与同学交流。后来教师再了解相应情况后与这名同学进行了单独的沟通,希望能够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于体育课的想法。同学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后说认为自己身材没有大多数女生那么好,确实这名同学在体型上有一些超出健康的范畴,同学还说,每当自己进行一定的运动时,全身会流很多汗水,坐在自己周围的同学都会露出嫌弃的眼神。每当自己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项目运动时总有很多男生对自己投来嘲笑的目光,所以渐渐的自己变得对体育课乃至运动项目都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其实自己也非常希望能够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健康、科学地改善自己的身体条件。教师在得知这些情况以后,第一时间安慰了这名学生,学生还表示,自己家里经济条件也有限,买不起什么专门运动的鞋子,因为自己体重过度再加上跑步,经常导致鞋子的磨损。教师听完以后内心十分触动,学生原本对体育课堂是非常有学习兴趣的,但由于自己没能及时发现,并想办法改善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不仅仅是不愿意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甚至心理健康可能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师本着以德育人的教育精神,与学生的班主任商议了以上问题,对班级同学都进行了一次沟通。体育教师耐心询问这名同学,愿不愿意以后尽量参与到课堂中,并在学校放学以后抽出一小段时间和教师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帮助改善体重等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以后,学生感受到了体育所带来的魅力,并且总体也变得乐观开朗了起来。教师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教育主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展开相应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完善个人发展,这是教师品德素质的体现,教育就是教师以自身为标杆,为同学们树立人生的榜样。

  3.2 开展分组教学,培养协作精神

  现代化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分组教学是经常被运用到的实际有效的教学有段,十分常见。在体育教师已经对同学们做好新课内容教授以后,教师可以让分组教学融入到课堂中来,作为新课内容的回顾手段。教师可以根据项目的开展、教学班级的人数规定好所需要划分的小组数量,让同学们自行分组,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各小组成员需要互相之间紧密配合,在体育教师的安排下进行有顺序的活动开展。教师在分组时,还需要考虑到尽量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具有相同的小组水平,不要出现个别小组都是体育成绩出色的,个别小组都是平时体育课中表现最不积极的,那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自主组队的基础上适当的加入人为干预。如果小组水平相当,则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开展竞争,小组水平差距过大,会使原本体育成绩好的学生不断刷新自我,而体育成绩落后的学生体育积极性被彻底打压。同时也造成教师对个别学生的忽视,从而不利于高质量体育课堂的打造。

  教师在课堂上拿来了一个篮球,并告诉学生们今天要进行一个叫做“运球接力”的项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每两名同学为一个单元,每四个单元为一个小组,在这个给过程中,单元与单元之间要互相传递好这个篮球,要求是不准用手触碰,其余身体部位可以使用,如果在传递过程中,篮球掉落下来了,那么这次传递被视作无效传递,两名同学需要回到起点重头再来,只有四个单元都传递完成将篮球放到终点才算总体加一个积分,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个小组能够得到最多的积分,哪个小组就算成功。在实际过程中,有许多小组都出现了篮球落地等现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如何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这种现象,虽然四个单元中或许三个都完成得很好,只有一个单元出现了问题,但大家都是一个集体,千万不能出现有指责等现象的出现。通过此类小组合作、相互竞争的游戏能够有效建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认为自己是小组的一员,希望能够获得小组的胜利,在游戏过程中,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肢体协调,以及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体育课堂的参与感,通过互相之间的团结协作,最终取得较好成绩,有助于学生不断完善个人发展,加强核心素养。

  3.3 结合趣味游戏,激发体育热情

  小学阶段学生获取知识的起源十分简单,那就是快乐。让学生感到快乐的事物就会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好学生的特质,设计一些合理的能够与体育知识相互结合的小游戏。在这个基础上,“快乐体育”应运而生。快乐体育的内涵包括从学生的直接感受入手,让学生能够快乐进入学习环境当中,并在此环境中培养起学生关于体育的学科核心素养,树立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正确认识,让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体育课中的游戏大多包含了趣味性、普及性、竞争性等特点,而且体育游戏的难度在可控制范围内,不会让学生觉得在及进行过程中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学生能够直接、快速从体育游戏中获取到快乐。这种将游戏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起对体育的学科热情,也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3.4 借助深度学习,落实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近来年在教育界十分常见,许多教师都纷纷使用深度学习作为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自己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深度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围绕着某一学习主题进行独立探索、钻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身、心都是积极参与、深度体验学习过程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学科的认识,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与方式,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提升学生对于体育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深度学习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活动与体验”,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真正地体验体育课程的魅力。

  3.5 改善评价机制,促使公平考核

  在小学体育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身职责,对于学生应该做到“一视同仁”,要注重对学生的分层教育,了解学生对于体育学科的真实想法,并尊重学生的想法。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中,并设立多样化、公平公正的体育课程考核标准,让学生能偶在公平的考核标准下相互竞争,不断提升自己的体育成绩。教师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的态度,能够让学生相信老师,相信公平,体育教师不能只喜欢体育成绩出色的学生,而忽视体育成绩一般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否做出合理公正的评价,对于学生而言有着极大的意义,公平、公正是学生信赖老师的基础,教师对学生保持一致态度,能让学生不断激发对体育学科的积极性。

  在目前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体育学科的认知不同,所以在体育课堂上所表现出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在某校六年级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老师表示有的学生树立了对体育的正确认知,非常喜欢体育课,认为体育课能够帮助自己减轻其他学科所带来的压力,所以在体育课上表现积极,也常常取得优异的体育成绩。而部分学生常常在做完必须完成的体育项目后就“开溜”,常常老师都见不到这些同学的面,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请假理由。所以导致在最终的学期考核中,成绩好的学生特别好,成绩不好的学生就在及格边缘徘徊。面对这样的现象,教师最终还是选择与学生进行多次交流沟通,了解学生们真实想法,有许多学生表示,自己的体育成绩总是没有谁谁谁的好,老师也不会喜欢自己,教师听完这些真实的声音以后,也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再拿感情来面对学生,而是对大家都做到鼓励,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

  3.6 融入信息技术,普及学科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小学体育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大多需要教师亲自示范,但教师自身可能对于标准动作等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但信息技术与体育课堂的融合渗透能够有效改变这些现状。信息技术能够把体育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立体模式,将知识点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体育在生活中的存在。这样有利于教师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更好的将体育知识传递给学生。

  4 结束语

  小学阶段体育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对体育的正确认知,教师要跳出传统教学思维,加强科学化教学手段,使体育教学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多元化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对于现代化体育要求,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能够培养起学生对于体育的科学习惯,帮助完善个人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西铝学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