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情商

  • 来源:素质教育
  • 关键字:培养,中学生,情商
  • 发布时间:2022-01-24 11:05

  【摘要】情商是情绪智力发展的标志,情商高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情商是学生学习成功和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把培养学生情商和提高学生智商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所谓“情商”,也称“情绪智力”。它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在上世纪90年代所著《情感智力》一书中提出的。它告诉我们,智商并不代表一切;情商源于我们的情感;情感支配着智力……科学家们通过数十年对数百人从小学开始,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统计概率表明,智商在一个又一个人的成功中只不过占约20%因素,而80%是其他因素,而这其他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由此可见,情商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情商教育工程被教育界公认为当前教育实践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是教育的践行者、学生的导航者,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情感素质。

  一、培养学生学会关爱

  爱是最朴素、最真诚的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在实践中了解自己、控制自己、激励自己。教育学生要学会正确估计自己,不过分苛求或自责,了解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各有优劣。还要引导学生去了解父母,包括父母的生日、工作(劳动)、经历;父母养家的不容易、挣钱的艰辛,等等。每周一次聊天课,让同学们谈谈在家里和父母相处的些事情。长期的引导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又能改变学生冷淡漠然的情绪,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进一步引导他们爱周围的人,关心他人的情绪、感受和利益。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该不失时机地灌输“理解万岁”、“宽以待人”,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关爱、理解他人,尊重、团结他人,这种热爱情感的渗透会不知不觉地升华为热爱我们这生生不息的有着悠久古老文化的民族。

  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普遍受到家庭的溺爱,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这在学困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有些学困生,虽然经过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变化非常大,但是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一开始总是雄心壮志,过一段时间又被打回原形。原因在于他们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并没有赶上前面的同学,而且还会随着外界的各种干扰因素的介入,他们的思想又开始动摇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拿出足够的耐心和吃苦的精神,带着我们的学生一路走下去,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和学生站在同一个高度,陪着他们走过这人生最难走的一段,像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用一颗真诚的心打动并感召那些学困生。作为教师,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和那些企业工人所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生产的“产品”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尽我们最大可能对学生多一分了解和关爱。我接手的每一届学生,其中都不乏学困生,有的学生门门功课不及格,但是我们如果一味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就会令大量的学生望而生畏,厌学弃学。因而我在接手每一届学生时都会劝导学生不为外界所动,用自己的吃苦精神赢得学校社会、同学老师的认可,以期待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实践,这种方法还是很可行的。

  三、培养学生调控情绪的能力

  由于年龄的特点,学生的喜怒哀乐常表露无遗,针对不同的表现,教师都应予以高度的关注,让孩子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坦诚,更学会交往。情绪是好是坏,学生是不会自己去探究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习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是赢得情绪调控的第一步。这些内容可以在平时与学生的交谈或开设一些有关“情绪调控能力”的讲座来实现,同时在认识情绪的基础上再教给孩子一些情绪表达的方式方法。

  1.自我暗示:如与同学发生争吵,抑或想动手打人时,也可反复暗示自己“千万别动手,要冷静”。如步入考场感到紧张时,可反复暗示自己:“沉住气,别紧张,会考好的。”这样,久而久之,紧张的情绪就会松弛下来;这样,久而久之,也能遏制感情的冲动,避免不良后果。

  2.学会放松:当你感觉过分紧张、烦恼、恐惧时,例如考试的时候,可采用深呼吸的方法放松自己,即深深地吸气,慢慢地呼气,使自己的身心放松。

  3.学会转移:当同学之间发生争吵,火气上涌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便可使情绪得到缓解。打打球、散散步、听听流行音乐,也有助于转移不愉快情绪。

  4.学会渲泄: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及委屈,不要埋在心里,要向知心朋友或老师诉说出来或大哭一场。这种发泄可以释放内心郁积的不良情绪,有益于保持身心健康,但发泄的对象、地点、场合和方法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有时,老师也应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

  参考文献:

  [1]吴维库.情商与影响力.机械工程出版社,2004.

  [2]钱家荣.中小学生情感教育论.科学大众,2008(1).

  [3]莫雷.教育心理学.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