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教会人认出自己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把“鲁迅研究” 当成了大半生的事业, 1996 年为语文教师写了一本《名作重读》, 开始回归离开了好多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他在《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里提出一个观点, 认为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是“以‘立人’ 为中心” 的思想。他把这一研究成果带入新课程改革, 给新课程改革传递了最新的学术成果。

  “五·四” 时期蔡元培认为在“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 人民失业者较多, 又贫” 的现实下, “实利主义之教育, 固也当务之急”。他提倡德、智、体教育要以国家利益服务为目的, 这是切合当时社会现状的, 当时如“一盘散沙” 的中国如何能再容许个人只看到自己, 置国难于一边呢?实利教育在当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开放几十年, 中国从历史的虚弱中走向强壮, 经济发展了, 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 此时, 我们需要重新衡量教育的任务了, 需要重新理解“人的价值” 的问题。“以‘立人’ 为中心” 的教育思想是切合时代发展要求的。

  人以个体的形式存在,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有其不可复制性。在和平与发展时期, 人必须寻求自我的独特性, 各个人都能得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展现自己的才能, 社会才能在冲突中寻得平衡的发展。多种树种并存的森林才是苍郁的, 才能够长存, 单一树种的森林在虫害来临时往往无可逃避地走向覆灭的命运。社会亦然。

  “立人”, 追求个人的独特性是现代教育的起始点———这是时代的要求。

  有个性的人即是人格上健全、独立的人。人格的独立, 可以保证我们在社会的思潮中不盲从,对历史有自己的、符合当下的判断, 对现实有前瞻的眺望, 对未来有清醒的追求。人格的独立,使个人既能对生活有丰富的感情与体验, 又能对所见有理性的分析, 以个人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人格的独立, 不是无源之水, 它必须是在广泛的经验之后的独特体验, 对于语文教育来说, 就是要通过广泛的阅读来达成自身素养的积淀与形成, 没有坚实的人文基础与学科知识是不可能有人格的提升的。

  个人的能力发展与人格倾向是有差别的, 这里的差别并不是指高与下的区别, 而是“类” 的不同。每个人的学习趣味因为个性、机缘与禀赋的不同, 会显现出不同的面目, 比如, 有的学生喜欢科学性的, 追求理性人格; 有的学生则喜欢人文性的, 追求感性的生活体悟, 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从社会的发展来说, 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丰富多彩是社会最大的财富。而教育最重要的课题就是“立人”, “立人” 即是教会学生去认出自己, 一个不断向善的、有独特个性的自己。

  (作者单位: 福建厦门市松柏中学)

  责任编辑李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