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青少年校外思政教育模式初探

  坚持立德树人,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要求我们不仅要在校内努力推进大思政、办好大课堂, 也要在校外全力落实思政教育, 做好思政引领。但相比校内,校外思政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把校外思政教育这块短板补上, 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领, 是目前校外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本次研究以中山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中山市青少年宫) [以下简称中心(宫)] 为依托, 以“大思政” 理念为指导, 针对目前校外思政教育中主要存在的三个问题, 对青少年校外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青少年校外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思政教育意识不强

  一直以来, 思政是校外教育的薄弱环节, 校外思政教育的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不重视。校外教育中很少会有思想道德课程, 更不会有相应的测试, 学生很容易忽略掉思想政治的学习。二是老师不重视。校外教育机构大部分开展的是艺体类兴趣课程, 教师往往会聚焦于专业教学,忽略了思政教育。同时, 校外教育机构也很少会进行思政教育的相关教研和学习, 更缺乏专业的思政教育理论指导。

  (二) 思政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校外思政教育的形式多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 包括“教师讲授” “多媒体展示” 以及“课堂讨论”, 场地也基本局限在课堂内。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政学习兴趣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和社会相分离, 理论和实际相脱离, 兴趣和知识相背离。

  (三) 思政师资队伍较弱

  目前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组成基本是文化艺术科体类, 很少有专业的思政教师。同时在日常的教研中, 对于思政知识的把握和研究缺乏一定的认知高度和系统的理论指导。

  二、“大思政” 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内涵

  “大思政” 是指“对多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联系机制所形成的合力体系的整体形态描述”[1]。“大思政” 观念本质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 ‘整体观’ 为哲学基础, 落实党和国家思政课育人功能的新要求, 探索思政课育人的新模式”[2]。“大思政” 观念的本质内容是“三全育人”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 : “全员” 指向教育主体、 “全方位” 指向教育空间、“全过程” 指向教育时间, 三者有不同的价值指向, 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统一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整体。因此, “大思政” 理念是实体、空间、时间的概念统合, 是一个关系性范畴[3]。

  三、青少年校外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

  要做好青少年校外思政教育工作, 解决意识不强、模式单一、师资较弱等问题, 要有“大思政” 的格局和视野, 将整个思政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来把握, 对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把各组成要素作为一盘棋来下。为此,中心(宫) 于2020 年10 月13 日在全省率先成立首个青少年宫少工委, 在以“三全育人” 为核心的 “大思政” 视域下从实体、空间和时间三个维度建构立体、交互的青少年校外思政教育新模式。

  (一) 全员育人: 实体维度的构建

  “全员” 不仅仅指受教育者,也包含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等实体性教育要素。以中心(宫) 为例, “全员” 包括中心(宫) 的所有学员、教师、行政部门人员以及志愿者。“全员育人” 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指参与实施思政教育人员的广度, 要从大视角来看待思政教育的广泛性。例如在中心(宫), 担任着思政育人责任的不仅有教师, 所有中心(宫) 的员工都应该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二是指接受思政教育的人员的广度, 不是只有学生才接受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同样需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实体维度的构建从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和接受者两个角度进行:

  (一) 思政教育实施者的“全员性”

  根据思政教育参与者的工作职能和职责, 思政教育工作分类进行: 思政教师以及中队、大队辅导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课程,比如录制《开班第一课》微课、开设思政互动课堂; 专业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科知识和思政内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点, 巧妙而有机地结合, 开展各类学科活动, 比如“唱红歌” “画红画” “讲红色革命故事” 等, 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行政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 做好青少年成长的服务工作,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引导; 志愿者们则帮助 “红领巾义工队” 开展志愿服务,培养青少年的奉献精神。通过全员覆盖, 开展“沉浸式” 的思政教育, 强化青少年的思政学习意识。

  (二) 思政教育接受者的“全员性”

  在谈及思政教育对象时, 我们往往想到的都是学生, 思政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很容易被忽略。为了强化思政师资, 提升思政教育者的职业素养, 中心(宫) 按照参与人员的工作职责, 组织分类分层的培训, 开展中队辅导员专题培训交流活动, 提高辅导员少先队工作专业知识储备; 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 深挖本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 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 邀请专业人士对中心(宫) 全员进行思政教育, 提升员工思政修养, 强化员工的思政学习意识。

  (三) 全方位育人: 空间维度的构建

  “全方位” 指的是思政教育的空间维度, 主要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空间维度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四点展开: 1.优化少先队室阵地建设, 重点打造“少先队队角” “少先队部室” “少先队队员风采文化墙” 等青少年思政活动空间, 在环境布置上起到思政学习渲染的效果, 从而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思政学习意识。2.充分挖掘社会其他方面的思政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室外实践活动, 比如少年军校、童眼看湾区、少先队露营节、公益夏令营、儿童剧、艺术团、红色基地打卡等, 解决思政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 形成社会资源整合、思政教育延伸的良好局面。3.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 配合新媒体新技术, 开展各类线上活动, 比如“四史” 知识竞赛、“红领巾争章” 互动课堂等。当代的青少年, 尤其是千禧一代, 基本都是网络的原住民。对于他们来说, 网络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一种手段, 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 将互联网新媒体纳入思政教育的“全方位” 显得尤为必要。4.以少先队活动为契机, 实现与学校、镇街的思政教育制度对接、互认、互通; 同时通过开展“亲子义工队” 的志愿活动,推进家庭方位的思政教育, 从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全场域思政教育。

  (四) 全过程育人: 时间维度的构建

  “全过程” 指的是思政教育的时间维度, 主要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始终。在“大思政” 视域下, 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着人的思想动态而展开的具有阶段性、系统性、开放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政工作者要以运动、发展、联系的眼光看待思政教育的实施和演变, 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 1.思政教育具有阶段性的发展特征; 2. 各阶段的思政教育相互联系, 主题统一。因此“全过程育人” 的思政教育工作,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落实: 1. 尊重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把握每一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 以青少年能听得懂、学得到、喜欢看、乐于听的方式分阶段、分难度、分层次地进行思政教育; 2. 整个过程中要把握一个主旋律: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战略要求。

  四、结语

  在校内的思政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 我们也要把目光投向校外教育领域。作为校外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努力补齐思政教育系统里“校外” 这块短板, 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优势, 聚焦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主责主业, 建好用好团属红色思想活动阵地, 旗帜鲜明办好思政教育, 团结引领广大青少年, 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良好局面的形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刘兴平. 高校“大思政” 格局的理论定位与实践建构[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 (4).

  [2] 陈淑清. “大思政” 观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构建 [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2020 (12).

  [3] 邱园园. 高校“大思政” 理念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D].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20.

  [作者单位: 广东中山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中山市青少年宫)]

  责任编辑黄佳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