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之俨然, 即之也温

  咥一碗油泼面, 嚼一骨碌蒜,再将半碗面汤一饮而尽。坐在文渊楼外卖饭的小凳上, 终南山横亘眼前, 周穆王驾车飞驰于山巅, 杜陵叟风尘仆仆逃过咸阳桥, 老汉陈忠实扛着锄头喊道: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卖饭大姐吼我: “你吃毕咧么?” 我才回过神来, 优哉游哉晃回办公室。

  八百里秦川太多故事, 一辈子也听不完, 一代代关中人于兹生息, 高颧骨、短身材, 双肩担起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的重任。父亲常说: “走南闯北数十年, 啊哒也没咱关中好! 死也要死在这关中道上。” 每走出校园, 走在街道上, 走上乡间小路, 我都很舒坦, 吼出的秦声、喷薄的豪气,宣示着数千年古城人的丰姿! 我爱这片土地、土地上的人以及我生命中的流金岁月。

  甫一春分, 办公室外的爬山虎便开始抽芽, 不消几日又会爬上窗台摆出各种姿势。风一招惹, 就争奇斗艳地跳起舞来。一晃眼, 随刘老师问学已六年多了。业师刘生良从教四十余年, 其谦谦君子之风、会通广博之学, 令门生倾倒、众人感佩。回想这六年来, 吾师教益颇多, 不可遍举, 茲摘三事, 以见万有。

  入学之初, 吾师命弟子手书一份自传, 一是反思往昔、展望未来, 二是考观志向、语言能力。我本科时习惯拖延, 一时未能改正,自传迟迟未就, 吾师过问多次, 才勉强上交。老师声色俱厉批评道: “这样毫无时间概念做事, 以后咋行?!” 平日老师总是和颜悦色, 当日形语之厉震慑了我, 使我此后整日如芒在背, 未敢懈怠分毫。

  我基础很差, 脑子不够灵活,读书也不得窍, 只能加倍努力, 应如《中庸》: “人一能之, 己百之;人十能之, 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先生常要我们抓紧时间多读些书, 这样的好光阴于一生都很珍贵, 走上社会,迫于生计, 琐事缠身, 根本不会再有如今这样整日整夜没有俗事叨扰、一心读书的日子了, 且当年少, 正是脑力、精力最旺盛的时期, 怎舍抛掷! 正是有了老师的提撕面命, 我才能按期毕业, 养成了珍惜时间、用心读书的好习惯, 如今真像黄庭坚所说: “三日不读书, 则义理不交于胸中, 对镜觉面目可憎, 向人亦语言无味。” 我读书慢, 读古典尤慢, 一字一句斟酌, 一笔一划勾勒, 联篇累章、翻来覆去, 有时一天连一篇文章也学不完。所以诗骚、诸子、汉赋、史书、诗文词曲小说, 皆仅翻览, 未能细研。硕士时做《昭明文选》,必须对读《文心雕龙》, 半年《文心》、半年《文选》念毕, 真有 “天上才半日, 世间已千年” 之感。博士时做《庄子》, 一年时间逐字释注原文, 绝不放过一个盲点。开心的是, 庄子的灵光不时照进生活, 影响了我对一些人事的看法。这种时刻仿佛看见一位老人引领着我, 使我人生路上多了点辉光, 让我愿义无反顾走向经典。我爱这种深耕易耨的踏实做派, 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成功胜于滔滔雄辩, 就像小时候种庄稼, 万不能揠苗助长。韩愈《答李翊书》: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 则无望其速成, 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 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 膏之沃者其光晔。” 在此“速食文化” 大行其道之世, 人文学科更应作风踏实, 人文学者更该沉潜下来, 名利乃德之贼也! 我虽不敢夸口猛醒,亦无法逃遁此世, 然斤斤于名利,趋炎附势之态, 吾必不为也! 惟愿踏踏实实静下心来, 认认真真读一些书, 就行了!

  人生际遇变幻莫测, 我考硕士又考博士, 若无先生, 我没今日。研二时向老师表达了读博意向, 老师积极为我筹划指导。硕士做的文体研究, 一心想考中山大学, 保底陕西师大。中大博士初试专业课考得很好, 但英语差5 分无缘复试,得知成绩十分沮丧, 更沮丧的还在后头。师大考试晚, 专业课考得也很好, 可看到49 分的英语成绩一下子傻眼了(往年分数线都是50 分), 我立刻给老师打电话, 他很诧愕, 让我申请核分, 结果登分无误。许是题太难, 英语分数线降至 42 分, 我又有了复试资格, 但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复试结束后去办公室, 老师告知我是第三名, 前两名女生英语成绩很好, 故总分高我近10 分, 而招生名额只有一个,第一名不能不要, 也就是说我落榜了。当时老师颇为自责, 几日后有同学说, 刘老师参加他们答辩时提及此事仍感亏欠。我次日向老师发了条短信: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我早已视您为我的父亲。一日夜晚, 见您从楼下过, 目送您穿过树影重重, 心中酸楚难忍, 想起了我的父母, 想起天下父母, 想起他们这一生的付出。您眼睛不好、身体欠安, 特想留在您身边陪伴照顾, 担心师弟师妹照看不细。我也做事粗糙, 只是每次给您放一杯热水, 我就安心。这次我未做好, 给您出了难题, 而您做的, 令我心服。这三年读了点书, 悟得些许道理, 最大收获是跟您学会了该如何做事活人, 甘于寂寞, 有所坚守,持之以恒, 诚心待人。您无须抱歉, 这三年于我是暴得的, 我于那早和您交谈后, 已做好身心的准备。我还年轻, 需要磨砺, 不会停下脚步, 不会湮没善良, 定会倾心赏看生命的风景。” 老师回信: “你是我的好学生和优秀弟子, 我永远看重和倚重你。这次我实在出于无奈, 有关情况你大体知道, 说来话长, 也一言难尽。我做事也有人看着, 为了道德良心不得不残忍无情, 深感对不住你。同时, 也是希望以后别人对我的弟子亦能公正对待。你这三年的成长进步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我也深知你很有后劲, 前景可观, 深望你不要难过, 振作精神, 继续奋进。” 过了大概半月, 我随老师去宝鸡考察,雨中老师接到领导电话, 说我的事已得批准。原来, 老师向学校申请把他明年的指标挪用到今年, 本来明年招完最后一届才退休, 现在提前退休, 我才得以录取(第二名去了社科院)。这个决定对于我就是改命, 应届没考上, 当时没任何收入, 肯定就去工作了。老师在纪念其师蒋立甫一文中感激蒋先生对他的提携, 此即师德传承吧! 疫情期间, 舆论嘈杂, 老师提醒我们: “年轻人经的事少, 许多事一时还看不清, 不要被人利用, 会影响一辈子, 到时追悔莫及。应先做好自己的事, 少说话。” 老师曾批评我将“领导” 写成“统治”, 当时如坐针毡, 平日率意而语、率性而为的我, 得罪了多少人而不自知。人活一世, 该明白的道理很多, 做人之法最要紧, 不去招惹是非, 不肯媚骨奴颜, 一直坚持原则, 永远努力上进, 得志不嘲讽卑弱, 孤贫不叫骂强者, 甘心做好事, 用心做好事。

  老师视力极差、身体也不好,但他总说: “学生的事, 没有小事。” “学生有疑问才正常, 他能来问, 就该耐心讲解明白。” “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 要给他信心,别怕他犯错, 犯了错还能改, 若把信心浇没了, 有可能变沉沦。” 关于论文, 他常强调, “要对自己写下的每个字负责, 一旦发表追悔莫及, 故发表前力争完美。” “论文格式反映的是态度, 真正用功、有所创见的论文, 不会吝惜后期加工, 只有粗制滥造、连自己也不愿再看的论文, 当然不愿注意格式。” 他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自 19 岁上讲台, 至今本硕博的课都会认真准备, 作业从来一字不落进行批改, 指出问题、加以鼓励, 审读其他师门论文, 也一视同仁。后来, 我准备考博, 故于夏末写就毕业论文, 将初稿交给老师。刘老师平日事务烦杂、课程繁多, 十一月去台湾做客座教授, 本是喘息歇养的好机会, 不曾想他竟将我13 万字的初稿带去台湾评阅。望着稿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批示, 可以想见吾师以高倍度数眼镜隐几批阅之情态, 又后悔将粗糙文稿匆忙交给老师, 让他受这般折磨。也许批阅学生作业乃是教师分内职责, 长年累月如此而不厌倦者, 乃吾师也。

  上述三事, 一者珍惜时光, 一者踏实做人, 一者认真做事, 仅为吾师教导之一斑。所谓良师者, 须于人生学业皆有启迪, 吾师即是,教我做人、益我学识, 幸遇先生,真吾万幸也! 郑板桥《新竹》有云: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 十丈龙孙绕凤池。” 正是有了前辈的提携,才使杏坛永芳、薪火相传。

  (作者单位: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晁芳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