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自由而勇敢的灵魂

  那是美好、可怕又难忘的一天。14 岁的阿丽埃蒂第一次离开阴暗潮湿的地下居所, 跟在父亲波德后面, 穿过一道又一道坚固的门, 来到了地面上。作为借东西的小人, 在她眼中, “地毯的边像海上几座五彩岛屿”, 门垫的纤维有膝盖那么高, “像一片栗色麦子地”,而前门就像“通往仙境的大门” 一般……就这样, 广阔的世界第一次向她敞开。她满怀欣喜, 沐浴着金色的阳光, 欣赏着茂盛的植物, 同甲虫、蚂蚁、小鸟、土鳖嬉戏, 第一次呼吸到新鲜而自由的空气。

  然而, 就在这时, 她被一个人类男孩“看见” 了。这对小人族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 意味着要放弃原本舒适的“窝”, 从借物的人类家庭逃离。不过, 一番交谈之后,阿丽埃蒂和男孩之间竟然产生了特殊的友谊。就这样, 他们一家三口开始了一段堪称“黄金时代” 的日子。每天晚上, 男孩悄悄掀起地板, 把玩具屋的家具、摆设放进他们的小家, “地板打开, 财宝进来”。可惜好景不长, 很快, 他们被女管家发现了, 她找来了警察和捉老鼠的人, 堵住了所有出口, 想用毒烟把小人们熏出来……在男孩的帮助下, 一家人逃到了野外, 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危机四伏的生活。

  他们住过一只旧靴子、废弃的炉子, 上过吉卜赛人的大篷车, 差点被吉卜赛男人“白眼” 捉到; 认识了在野外生活的小人斯皮勒, 被他接济救助; 和亨德列里舅舅一家同住, 寄人篱下, 低声下气; 在小河中漂流, 来到了天堂般的模型村庄“小弗德汉”, 阿丽埃蒂又偷偷结交了温柔和善的孟奇思小姐; 后来, 被坏人普拉特夫妇捉走, 囚禁在了阁楼里, 好在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 乘坐自制的热气球顺利逃脱; 在斯皮勒的指引和帮助下, 他们终于在教堂附近的一所房子找到了真正的家园, 和舅舅一家比邻而居, 还惩罚了利欲熏心、贪婪残酷的普拉特夫妇。

  以上便是《借东西的小人》系列的全部了。小说最初采用了嵌套式叙事结构, 从起居室里梅太太和小女孩凯特的谈天开始。凯特的钩针丢了, 话题从丢失的物件忽然转向了借东西的小人。于是, 梅太太就讲述了波德一家的故事, 她的弟弟正是最初“看见” 阿丽埃蒂的那个男孩。这是多么经典的场景啊,一位女性长者, 一名孩童, 在暮色和烛光中, 将一个动听的故事娓娓道来———在书籍和印刷术诞生之前, 人类有许多歌谣和传说就是通过祖母、母亲、保姆等女性长辈之口, 在篝火旁、壁炉边或夜晚的床头, 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借东西的小人住在人类房子的隐蔽之处, 时不时“借” 走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和食物, 那些东西对人类来说也许无足轻重, 对他们而言却“可堪大用”: 图画钉可充当烛台, 邮票是装饰画, 帽针是武器和工具, 黄油刀是船桨, 火柴盒能做成五斗柜, 而吸墨纸则是厚实绵软的地毯……他们用巧思和智慧构筑自己的生活, 甚至用极为巧妙的方式借用人类的自来水和煤气。作者玛丽·诺顿将借物小人的生活描述得生动有趣、巨细无遗, 正如《芝加哥论坛报》对她的评价: “玛丽·诺顿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天赋, 无论通过小人眼睛看人类, 还是通过人类的眼睛看小人, 她的描述使两者都同样生动可信。” 最令我叹服的是她对人物的塑造和对情节的设计。

  相信许多人是从电影《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中认识波德一家的。如果说电影像一首温馨浪漫的抒情诗, 那么43 万字的原著则堪比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书中展示了个性鲜明的人物群像, 生动可喜; 电影中的角色相对来说更“典型化”、也更扁平一些。

  比如, 电影中的波德话不多,沉稳、踏实、可靠, 而书中的他却很爱说教, 时常唠叨不休。有时作者对他颇有揶揄: 刚到野外时, 波德不停地给霍米莉和阿丽埃蒂传授隐蔽的技巧和重要性, 结果转眼间, 乌鸦来袭, 妻子和女儿早已成功地躲起来了, 他却来不及藏身,和乌鸦闹了个面对面, 甚为惊险。书中, 波德谨慎而保守, 他坚持小人族的传统———只有男孩子需要学习借物。他说: “我还没有听说过有小姑娘去借东西的。” 霍米莉却持反对意见: “假定你我出了什么事, 如果阿丽埃蒂不学会借东西,她可怎么过?” 而电影中, 却将这句台词分给了波德。

  相比之下, 我更喜欢书中的他们。波德虽然唠叨, 保守, 却临危不惧, 面对变故总是能第一时间适应环境, 深谋远虑, 头脑灵活, 动手能力极强, 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好丈夫、好父亲。霍米莉也不是只会持家、易受惊吓的家庭主妇, 她鼓励丈夫带女儿去“冒险”, 并坚信她不会有事; 当他们一家三口灰头土脸地出现在衣着光鲜的卢皮舅妈面前时, 她应对得非常高明, 很好地扮演了“承受了巨大苦难的女性” 这一角色, 输人不输阵。从他们身上, 甚至能获得关于教育的某些启示。波德和霍米莉一致认为,父母应该早点让孩子认识世界, 而不是出于保护, 让他们对残酷的真相一无所知; 如果不先告诉孩子们, 他们就会自己去弄明白。这是对于过往经验的总结, 也是颇具智慧的思考。总之, 他们是那么鲜活、生动、可亲。

  当然, 最为精彩的角色还是阿丽埃蒂和斯皮勒。

  当一家人不得不离开舒适的小窝, 要到野外流浪时, 父母忧心忡忡, 阿丽埃蒂哭了, 却是喜极而泣———为大自然的怀抱, 为自由。她是那么热爱自由, 讨厌束缚。住在厨房底下, 父母觉得安全, 她却有种被关起来的窒息感, 直到来到大自然中。当他们慌不择路地穿过果园, 精疲力竭地爬坡时, 突然下起了大雨, 不得不躲在一只旧靴子里。阿丽埃蒂却觉得有趣, “裹在袜子里, 再塞在靴子里”。她勇敢、聪明、敏捷, 而且会阅读、会学习, 总是那么生机勃勃, 能用少年和文学审美的双重视角看世界。看到高大繁盛的树木和花朵, 她会想起自己读过的书, 联想到热带风景和探险家的故事。在这场漫长而艰险的路途中, 她很少感觉痛苦恐惧, 不是善于苦中作乐, 而是根本不觉得苦。在野外和妈妈找食物时, 甚至觉得像在度假。这并非未经世事艰难的天真, 而是出于勇气和蓬勃的生命力。她的勇敢还体现在喜欢和人类交往上。虽然一切危机皆由阿丽埃蒂接触人类男孩开始, 但她对人类仍充满了好奇心、兴趣和友善。在世界对她敞开之前, 她早已对世界敞开了自己。所以, 她才总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比如男孩、小汤姆、孟奇思小姐。

  而斯皮勒———谁会不喜欢斯皮勒呢? 这个书中最酷最潇洒的小人。他像个独行侠, 总是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 是大自然中的精灵,是充满野性的一阵风。他会用干燥的松针做箭, 箭头是些黑荆棘刺,能一箭射死一只田鼠。在波德一家遭遇危难的时候, 他总是悄无声息地出现, 干脆利索地解决困难。他拥有敏锐的直觉和极强的生存能力, 不仅能时不时接济波德一家,甚至还经常做买卖, 为很多小人提供物资。桀骜不驯的斯皮勒从不啰嗦, 也从不屑于解释什么, 却每次都做得恰如其分……

  读完全书, 心潮涌动, 意犹未尽。书中既有自由与安逸的取舍,更有关乎生存和尊严的抗争。宏大与细微共存, 跌宕起伏的情节之外, 亦不乏绮丽文字。状乡野之景, 更是如在目前。后来, 阿丽埃蒂究竟选择了斯皮勒, 还是文质彬彬的皮尔格林? 孟奇思小姐知道波德一家安然无恙的消息了吗? 随着作者逝去, 我们永远也无法得知了。那些充满19世纪英国乡村气息的奇幻故事, 永远停在了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李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