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应在课堂上调整

  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设计,成功的教学设计是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笔者以为, 教师在课前既要认真设计教学方案, 也要避免走向精雕细刻的误区。一堂课在大的环节上应该合理安排, 力求清晰, 但如果每一个细小环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到, 设计得极为具体, 则必然会剥夺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我们经常看到,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摆出一副“知识权威” 的架势, 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主观意图通过预设的方案强加给学生, 用一环套一环的教学步骤支配学生的一举一动, 其目的是让学生与教师达成共识。这样的课, 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 学生不能真正地深入文本, 独立思考, 更不能提出问题和发表不同的见解。尽管有时气氛也很活跃, 但实际上学生是在 “螺蛳壳里做道场”。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是教师的 “教” 服务于学生的“学”, 其教学设计决不是用“天衣无缝” 的操作程序或打造出五花八门的教学模式来控制学生; 而是致力于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多向交流的情境和氛围。它只须在总体上构建合理的框架, 而具体过程则留待课堂上灵活处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堂好课并不是教师一字不差地把事先制订好的课时计划搬到课堂上来。一个好的教师, 也不是制订了课时计划之后, 就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一堂好的成功的课事先也只能由教师在心中粗略地勾画出它的轮廓, 而它的诞生只能是在课堂上。因此, 一个好教师应当把握课堂教学的发展逻辑, 洞察学生脑力劳动的细微变化, 从而能够对计划作适当变动。”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既要依据教材确定合宜的教学方案, 也要兼顾所教学生的学情。而学情只能预测, 却很难料定, 因此, 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情的变化而进行必要的修订。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参与者。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在课前根本无法预料的情况。这便要求教师根据学情适时调整课前的教学思路和预设的教学步骤。这样的课必然充满 “悬念”, 也充满吸引力。可以说,一堂毫无“悬念” 即完全按照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施教的课不能看成好课。笔者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

  如笔者曾执教过著名女作家张洁的散文《拣麦穗》(此文写于上世纪70 年代末, 叙说了“我” 在儿时和一位卖灶糖的老人之间的一段情感经历), 课前在了解作者的文学创作成就的基础上, 进行了认真的教学设计。但这种设计并未将每一个步骤都安排得十分周密, 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去填补。我在教案中预设了几个大的问题, 但这几个问题在上课时并未过早地提出, 而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并提出质疑, 根据探究和质疑的情况进行灵活处理(若他们不能发现这些问题, 再提出讨论)。没想到在执教过程中, 学生大都代我完成了这一任务(除最后一个问题外)。看起来是相同的问题, 但由学生提出却具有更大的意义, 因为这是他们独立思考之所得, 是自主探究的体现。

  由于准备得比较充分, 笔者满以为这堂课应该上得很顺利。但让我始料不及的是, 在课堂上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本文倒数第二段写道: ‘等我长大以后, 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 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 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这似乎不合情理, 难道她再没有得到过别的亲人的关爱吗? 譬如父爱。” 这个问题看起来与文章的主题无关, 似乎并不重要, 如果教师对作者缺乏了解, 也很难作答。但我认为不应该回避, 因为它与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那种特殊情感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于是在肯定这个问题的基础上作了必要的讲解:作者的这番话的确是耐人寻味的, 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张洁很小的时候就遭到父亲的遗弃, 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这个世上, 只有母亲是最疼爱她的人。那位卖灶糖的老汉对她的关爱确实填补了她心灵上的缺失,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她对父爱的渴求。张洁在谈《拣麦穗》的创作过程时也曾提到: 几十年来, 有一种哀伤刻骨铭心, 使她感到惆怅和不安, 这种不安源于她小时候曾依恋过一位饱经风霜的卖灶糖的老汉,而这位老汉在她长大成人后去世了。这使她非常伤感。可以说, 老人对她的爱, 不是父爱, 胜似父爱。

  笔者本以为所做的回答解开了学生的疑团, 没想到又有学生冒出了一个颇为“离谱” 的问题: “那可不可以把这看作一种恋父情结呢?” 课堂上顿时响起一阵笑声。如果接下来围绕“恋父情结” 展开讨论, 不但没有结果, 而且毫无意义。显然, 教师不应该被这样的问题“牵着鼻子走”, 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却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可以顺势将解读引向深入。于是有了下面的一段师生交流:

  师: 这并不是一个无中生有的问题, 事实上恋父情结在张洁的作品中时有体现, 尤其是长篇小说《无字》特别明显。但对于《拣麦穗》我们却不能简单地下这样的结论, 也没有必要去进行深究。因为有些情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 “我不明白为什么, 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 可以这样认为, 作者如果不是从小就缺失父爱, 是不大可能与这位老人产生如此深的感情的。那位老人送给她的灶糖、甜瓜、红枣之类的 “小礼品”, 也不至于使她刻骨铭心, 甚至终生难忘。但作者在这篇作品中所表现的爱, 既类似于父爱, 又是一种超越父爱的纯朴的爱。让我们回到课文, 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种爱的。

  生1: 作者说这是一种“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爱, 是一种朴素的爱。

  师: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 “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爱呢?

  生2: 老人经常给大雁灶糖吃, 是出于对这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的疼爱。当老人知道大雁要给他做媳妇, 并听到大雁说“你等我长大嘛” 之后, 便“摸着我的头顶说: ‘不等你长大, 我可该进土啦。’” 这完全是一种长辈的口吻。而当他看到大雁着急的样子, 便

  “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这也是大人哄小孩时常用的方法。在老人眼里, “我” 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他所做的一切, 就是为了让孩子高兴。

  生3: 在“我” 长大以后, 老人不再开那种玩笑, 但对“我” 的关爱却一如既往, “还是常常带些小礼物给我”。其实“我” 对这些小礼物已不再感兴趣, 但在老人眼中她仍然是个孩子。可见这种爱是十分朴实的。

  生4: 我认为爱也是相互的。老人清楚地知道“我” 要做他的小媳妇是十分幼稚的表现, 他也根本不会当真, 但对于一个孤单寂寞的老人来说, 能得到小孩子的喜欢也是一种精神安慰。两人的爱都是那么单纯, 而单纯的爱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师: 说得很好! 这看起来是一个不重要的问题, 却引发了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可以说, “我” 所缺失的爱和老人所缺失的爱通过两人的交往得到了互补。尤其是文中的 “我”, 在缺失父爱后从老人的关爱中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更是难以割舍。文章的后一部分也用了较大的篇幅写“我” 对老人的依恋和 “我” 在老人去世后的伤感。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通过以上讨论, 学生们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场讨论并非笔者课前的设计, 而是根据课堂上发生的“意外” 所做出的调整。可以说,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参与了设计。

  笔者以为, 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放权, 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才能使他们摆脱束缚, 通过独立思考产生各种疑问和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它必然使课堂教学充满“变数”, 这种 “变数” 虽有可能打乱教师预定的教学步骤, 甚至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但它却符合学生的学情, 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发展他们的思维, 且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必须注意的是, 教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 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不能被突发的“意外” 所牵制。尤其是对于“恋父情结” 这样的问题, 如不注意把握, 就很容易变成无意义的讨论。总之, 要做到收放自如, 灵活应变。

  (作者单位: 湖北荆州市郢都中学)

  责任编辑黄佳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