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职,教师,核心素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06 13:55
引言:本文简要梳理了高职教师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缺乏岗位信仰、专业技能不牢固、信息技能欠佳;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对高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信息多元性的教学挑战、拓宽职业教学认识、合理使用教学工具;探索了互联网环境中强化高职教师素养的具体路径:完善核心素养培训体系、塑造高职教师岗位信仰等,以此从核心素养视角,逐步强化高职教师岗位能力,带动高职院校发展。
高职院校配备的教师资源,是职业教育的关键人才力量,能够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当代信息化高速发展,对于职业性、专业性人才具有较高需求。高职院校为确保自身教学能力,应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保证职业人才的教学质量。因此,加强教师培养,培育出高素养、专业过硬、能力突出的教师团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1 高职教师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
1.1 缺乏岗位信仰
近年来,职业教学工作获得了广泛关注。以校企联合为视角,积极培养定向职业人才,减少社会就职人员的岗位流动,提升岗位人才创造力的持续性,奠定了高职院校的地位。在实践中,高职教师的岗位认知、职业信仰,是保证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多数院校中,高职教师并未形成端正的岗位责任意识,无法领会职业精神,在职业指导时,会降低职业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切实塑造学生优异的职业认识,削弱了职业教学效果。
1.2 专业技能不牢固
在互联网环境中,社会组织对职业教师的人才指导技能,给出了更多要求,比如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网络资源的分辨能力等。应对网络中大量的资料,职业教师为保障课堂质量,应加强职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职业课堂内容,具有一定特殊性,要求教师以熟练的职业知识储备,融合企业文化、信息技术、岗位职责等内容,以此保障职业引导的有效性。然而,现阶段职业教师储备的专业知识不充足,无法为学生全面的职业教学,形成教学内容不宽泛、课程指导枯燥等教学问题,难以保障职业教学质量。
1.3 信息技能欠佳
新时期,课件、教学工具中,融合了各类信息技术,高职教师应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以此更新教学课件,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工作。然而,在实践中,职业教师在课件制作时,存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不强问题,仅能进行简单课件制作,无法顺应职业教学的信息技术操作需求,线上课程资料不充足,削弱了职业教学有效性。
2 互联网环境对高职教师的技能新要求
2.1 信息多元性的教学挑战
(1)信息误导。互联网各类工具,从信息展示、视觉传达等方面,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在高职教学工作中,师资团队、受教学生群体、教室环境,均在互联网环境中发生改变。高职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能够从更多渠道捕获知识,倾向于在线搜索答案。在学生搜索问题答案时,网络空间交流的自由性,无法保证答案内容的准确性,极易对学生思想形成误导,甚至会威胁教师课程所讲内容的权威性,形成学生对教师能力的质疑。在此种情况下,高职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职业知识的学习思想,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具备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防止学生学习受到误导。(2)能力挑战。在网络环境中,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开拓新的教学形式,获取学生信任,丰富职业教学的信息内容,提升课程质量。
2.2 开拓思维,拓宽职业认识
互联网环境中,增加了课程资源的多元性,为职业教学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原有课程中,在进行职业教学时,会受到课程时间、教学地点、教材资源的多重束缚,无法保证职业教学质量。互联网平台,成功跨越教学屏障,以更广阔的视野,线上平台方式,便于教师推进各项教学工作,比如分享职业课件、布置作业等。学生结合教师分享的课件、布置的作业,搜索相应的网络资源,结合实际生活,理解职业教学内容,获取优异的职业学习成效。教师在分享职业相关素材时,可整合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等话题资源,提升职业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职业教学有效性。
2.3 新型课堂,合理使用教学工具
信息技术的课程融合,增加了职业教学的课程优化能力。多样性网络课程的构建,有助于提升教学工作的新颖性,保证网络资源的高速共享,增加高职教师视野的开阔性,显著增强教师课程指导能力。与此同时,线上各类教学工作,是保证教师补充新技能,完善线上课程资源的关键措施,有助于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3 互联网环境中,优化高职教师素养的具体路径
3.1 完善核心素养培训体系
3.1.1 多样性培训方法
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教学战略,从中期、长期等视角,全面规划教师培养方案,配备人数充足、专业较强的职业教师,以此逐步提升职业教师的整体素养。在互联网环境中,开展全面的教师培训工作,确保教师素养的职业性,符合职业教学需求。在构建素养培训体系时,从教师层次、系统课程等多个方面,逐一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逐一增强职业教师的综合能力,使其核心素养获得强化。教师培训工作的多样性,可采取线上自学、公开课宣讲、线下实操课、校内培养、企业实训、专题交流会等形式,提升职业教师的知识补充有效性。在教师素养培训时,应保证课程内容的全面性,有效挖掘学科理论内容,积极融合文史、政治各类科目内容,熟练运用信息科技,确保教学质量。在教学规划时,师资培训体系作为源动力,带领教师技能进步,帮助教师完善自身的职业教学技能。
3.1.2 统一评价
在技能学习时,配置相应的教师评价工作,设定统一标准,评价高职院校的各专业教师。从整体观察,此种宽泛性的技能评价方式,能够保证评价标准的公平性,却未关注各专业教师的教学特点,难以获取全面性的评价结果,有碍于职业教师的个人进步。高职院校在进行师资能力评价时,可设定院校、个人、技能考核等多个方面,以此攻破评价局限性壁垒,积极利用教师评价结果,发挥教师评价的指导功能,助力教师形成优异的核心素养。
3.1.3 设定激励方案
结合教师能力、职业指导的评价结果,配置相应的激励方案。“物质+精神”联合形式,逐步确立职业教师地位。在薪资报酬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制定职业教师的专项能力培养计划。针对职业指导、双师教学具有贡献的教师,设定嘉奖,以此从激励视角,鼓励职业教师强化素养。
3.2 塑造高职教师岗位自信
现如今,在教育信息发展的背景,各类思潮涌入高职院校,对师生形成思想影响,无法保证学生职业认识的端正性。在教学体系中,网络各类文化与思想,会对职业教育形成不利影响。职业教师应发挥思想指导功能,从职业认识、职业素养等视角,摆正学生思想。职业教师应强化自身思想建设,以教师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思想模范,使学生以端正的职业认识,进行职业科目学习,形成优异的职业自信。
3.3 拓宽专业范围,强化专业技能
在教育信息环境中,高职教师应坚持长期学习思想,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的专业内容,合理利用互联网工具,更新技能内容,积累技能学识,开拓职业技能视野,以全新的课程思想,强化自身职业技能,以优异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提供优质职业教学。(1)职业教师自主深入理解思政书本,结合社会发展特点,挖掘思政精髓,以正确思想引导学生职业认识。(2)积极利用网络工具,开拓校企合作的范围,积极回收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完善课程内容,符合社会对职业学生的需求。(3)必要时,教师前往合作单位,进行实岗学习,感受岗位的工作内容,梳理岗位学习要点,更新教学体系,完善职业要求,以实岗角度,提升课程内容的职业性。(4)系统联合。高职院校可创建联合平台,在线回收各企业的人才技能要求,拓宽教师对技能培养的认识。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开展校企合作的联合会议,针对定向职业人才,制定培养计划。在培养计划形成后,考核教师的课程指导能力。以定向职业人才为导向,训练教师的各项职业指导能力,确保教师能够胜任目标人才的训练工作,确保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达到增强教师素养的目标。
3.4 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更新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中获得了深度融合,教学信息工程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在职业院校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出区域性、专业性的差别。结合职业教学工作,应紧抓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合理优化教学体系,切实增强教师素养。(1)增强职业教师的信息技能。职业教师应自主研究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在教学工作中融合信息技术,借助知识培训、技能考核、技能比拼等形式,鼓励教师完善自身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促使职业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从信息素养视角,强化职业教师能力。(2)职业教师积极利用线上工具,优化课程模式,增加师生互动。比如,在动画设计、程序研发等职业课堂中,利用成功案例,进行模型分解,开展驱动课堂,提升职业课堂的实操性;在服务、管理等职业课堂中,利用线上情境,开展职业工作分析,塑造学生优异的职业认识,增强职业教学的场景还原效果。线上工具的合理利用,有助于拓宽职业教师的课程设计思想,使其融合多样性的新内容,提升职业课堂的实践性,逐步达到双师素养标准,切实提升自身职业指导素养。
3.5 明确双师方向,强化职业师资团队
3.5.1 双师素养方案
某职业院校以教师素养为建设方向,以“双师素养”为师资建设目标,制定了“互联网+双师”的建设方案,积极利用云计算、网络工具等先进科技,引导高职教师进步,使高职教师在课程设计方向、职业引导思想、实践课程等方面,逐一改变固有思想。(1)在科技融合时,引入了MOOC(慕课)理念,积极补充线上教学资源,引导高职教师自主开展各项教学研究。(2)开发“在线学堂”网站,给予职业教师更多教学优化机会,使其信息素养获得强化。
3.5.2 孵化双师团队
(1)高职院校教师,应加强校企合作密切性,关注国家政策,创建双师孵化基地,保证教师质量,形成教师储备体系。在校企合作中,为双师建立全面的技能强化路线。比如,企业学习、顶岗训练等,逐一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使其以职业实操视角,重视职业教育工作,保障双师课程的教育质量。在孵化平台中,添加各类课程匹配的实操工作视频。必要时,建立实岗学习库,以此强化职业教师的实操能力。比如,计算机职业课程,引入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采取项目分解形式,融合于课程中,以此逐步强化教师的职业课程实操能力,使其以优异的职业思想、专业的编程技术,为学生开展优质职业课程。(2)岗前培训。在上岗前期,职业院校应塑造教师端正的职业课程引导意识,使其明确职业教学的内涵,认清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岗前培训中,应拓宽教师课程讲授视野,使其不拘泥于理论课程的设计,积极学习实践课程的设计方法。多数情况下,部分职业院校招收的教师,是刚步入社会的学生,并无较多的职场实操经验,讲解课程时,多为理论内容,无法保障职业教学质量。在进行岗前培训时,可采取PPT、视频等形式,让待岗职业教师感受职业氛围,使其转变固有的教学思想,以此逐步提升职业教师思想认识。(3)入职前培训。其一,结合教师负责的职业科目、实践课程要求等,综合设定双师人才的学习内容。其二,采取多样性培训方法,比如课程学习、企业参观、科研交流等,从多个方面,强化职业教师的各项技能,切实提升其综合素养。
3.5.3 增加实践课程
在早期教育工作以教材为课程主体,发展至如今,以案例为分析方向,确保职业教学的指向性。在慕课教学融合时,职业教师在课前完成课件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学习。在课程中,添加了多项实践环节,职业教师应以熟练的职业认识、技能操作,保证实践课程质量。为此,在增加实践课时前,职业教师应参与企业岗位培训、实岗训练各项活动,强化自身职业实操能力,保证实践课程教学进展的顺畅性。
3.5.4 持续学习
高职教师应形成持续学习思想,关注新科技、新型职业训练模式的各项资源,丰富教学方法,补充课程资源。在信息环境中,以“互联网+双师”为职业教师的发展方向,要求教师学习线上工具的操作方法,研究职业活动中的实践方法。比如,涉农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农作物生产、病虫害防治等操作过程,以此塑造学生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职业认知,训练学生职业素养。此种虚拟仿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要求职业教师结合专业需求,设定实践技能的训练目标,积极利用互联网科技,真实还原职业场景,强化自身职业指导素养,提升职业学生的学习体验。
3.5.5 数据思维
在互联网环境中,积极塑造职业教师的数据处理、信息加工等思想,以此构建出各类职业专业高效的教学管理环境。比如,职业教师可利用线上工具,获取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情况、线上答题正确比例等数据资料,以此掌握职业学生的知识补充情况。结合学生职业技能实况,开展教案设计,以此增强职业教学能效。为此,职业教师应形成优异的数据思维,积极利用线上工具,获取学情,动态掌握学生技能学习情况,合理调整教学难度,发挥线上学情分析的教学指导功能,塑造教师学情分析的信息素养,以此保障职业教学更具优化性。比如,计算机、会计等专业课程中,会使用线上软件。职业教师可结合学生软件操作情况,调整课程内容。由此可见:加强职业教师数据思维的强化,是建设“互联网+双师”团队的关键路径。
结论: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环境中,以职业专业为视角,开展教师团队的素养建设,使教师具备较强的职业培训能力,以优异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进步,获取优异的职业教学收效。在高职院校建设教师团队时,可从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双师型等视角,逐一提升师资团队的核心素养,以此保障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组织供应高质量的职业人才,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塑造价值。
(作者单位: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