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舌尖上有趣的采购

  • 来源:出国
  • 关键字:舌尖,有趣,采购
  • 发布时间:2022-12-01 13:45

  世界之大,出国之人有过奇葩的买菜经历吗,多数人回答都说没有。没错,因为现在先进国家超市、蔬菜店早已经是付款、扫码,然后自动打出小票给消费者,一目了然。 自从人类实行货币交换以来,买菜早已进化为以重量单位进行了,但笔者航海多年确实还遇上一些很有意思的买菜经历。

  买得越多越贵

  瓜亚基尔是厄瓜多尔(南美洲西北部的国家)的第一大港,全国第一大城市,初来乍到时,人地两生,管事特意选了我们五个老海员协助下地买菜。瓜亚基尔的菜市场与中国的农贸市场差不多,也是一条宽阔的马路上搭成一排排的摊位,各种蔬菜水果鱼肉禽蛋琳琅满目。经过货比三家,管事看中了一堆黄瓜。问摊主价钱,摊主指指三根黄瓜堆成的一堆,拿出一张一百苏克雷(当地货币),我们明白是一百苏克雷三根黄瓜,管事当即表示要三箱,150 根, 并递上5000 苏克雷。摊主连连摆手,示意要6000 苏克雷。我们正纳闷,怎么买得多反而价钱贵?恰好这时来了一位年轻的华人妇女,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自我介绍说她姓王,广东人,到厄瓜多尔十多年了,并问我们会不会讲当地话,我们说不会,她说不会可要吃亏的啦。于是她自告奋勇帮我们和摊主讲价钱。也不知她与摊主叽哩咕噜讲了些什么,半天也没个结果,管事就建议王小姐不要浪费时间了,到别处看看,市场大着呢。王小姐见第一次谈价钱没成功,有点扫兴,说:“你们买多了,所以价钱贵。”我们一下都懵了,怎么会买得多价钱反而贵呢?

  接着来到一家米店,王小姐又帮我们问价。店主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他告诉黄小姐,每包大米100 磅16000苏克雷,管事说买10 包。店主马上说买10 包每包要16500 苏克雷。何以又是越多越贵? 王小姐问过店主,那理由仍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店主说,买一包便宜 500 元,他只少了500 元而已,买10 包就少了5000 元, 所以多买是万万不能跌价的。想不到异国风俗与我们的薄利多销是这样的背道而驰。后来我们就按当的风俗,黄瓜三根三根地买,大米一包一包地买,不费口舌,也不用讨价还价,即便宜又省心。

  卖菜不用秤

  厄瓜多尔北部港口依斯马纳达是个镇,只要花一美元,乘出租车就能跑个遍,买菜也就更方便。

  全城惟一的菜市场设在城中央,除了蔬菜水果鱼肉禽蛋,还有当地鳄鱼、蟒蛇、鹦鹉等珍稀动物出售。我们来到一个鱼摊前,问多少钱?摊主是个小伙子,也不答话,随手抄起半张报纸(没有塑料方便袋),麻利地包好五条鱼,又从钱箱中拿出一千苏克雷抖了抖,那意思是一千苏克雷可买这么一包。管事做了个全要的手势,他周围看热闹的几个青年男女唧咕一阵子,说了一句当地话,只听身后几个尾随的小男孩一齐大叫起来,声音异常响亮,意思是说太贵了。那青年有些不好意思,管事递过纸和笔,请他写下价钱,小伙子接过,并不写,却把笔纸递给另外一个人,几个姑娘小伙你推我,我看你,最后一个姑娘很不好意思地接过笔纸,歪歪扭扭地写下了“3000”的字样,管事接过来,一想可能不对,又在后面加一零,那姑娘红着脸点了点头。突然,一个小男孩挤到前面,大喊大叫,叫得摊主低着头。于是小男孩对着众人举起左手的三个指头,又用右手的食指对准左手的一个指头中间作了个切的姿势,我们明白了,三万切掉五千,二万五千苏克雷,这笔有趣的买卖就成交了。

  一会儿,小男孩带来一个会讲英语的男青年给我们作翻译。青年说,依斯马纳达是个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只是前几年发现石油才建起了港口。这里仍保留着淳朴的民风,做生意老少无欺,很少讨价还价。卖菜是以钱的整数来定数量。比如说青椒,一百块钱三个,豇豆一百块钱一把,木薯二千块钱一袋,至于鱼虾,或一千或几千,双方看好就行。因为不用秤,所以根本不存在短斤少两,坑蒙顾客的事。刚才卖鱼的想多要你们的钱,连小男孩都站出来主持公道。

  什么菜都一个价

  巴西(南美洲最大的国家)的圣多斯是个美丽的海港城市。菜市场设在室内一个大厅内, 用栏杆隔成走道和出口。入口处有两个笑容可掬的女营业员,一边招呼顾客,一边发马甲袋。厅里是一排排的菜柜,依次堆满了碧绿的菠菜、雪白的萝卜、金黄的南瓜、鲜红的辣椒...... 四季鲜菜几乎都有, 不仅品种多,而且质量好。穿着红马甲的年轻店员不断地向柜台上补充蔬菜,同时把顾客挑乱的菜整理好。我们很快就发现了问题,这里任凭顾客自挑自拣,并不问价,也没一处标明价格。到出口处观察一会儿,只见人们排着队,两个营业员一个过秤,一个收款,速度很快。我们搞不懂,于是找到一个人问原因,问了几样,他都说是150 克鲁塞罗(巴西货币)一公斤,见我们问多了,他指指南面墙上高处,那里赫然有三个斗大红字“150”。我们这才明白, 今天这里所有的菜都是一个价。

  不一会儿,老板进来,见店里来了几个中国人,分外高兴,和我们一一握手,他说他祖父也是中国人,他虽没到过中国,不会说中国话,但常有中国海员到他店里买菜,见到中国人有说不出的高兴。我们请教何以所有的菜都是一个价,他有些自豪地说,这是这里的习惯,我的店30 年来一直都是这样卖菜的,你们觉得方便吗?我们不由点了点头。

  化整为零分散买菜

  埃及(非洲东北部国家)是沙漠国家,想必菜也是很珍贵。1991 年海湾战争期间,轮船被困在塞得港,在水尽菜绝时,我们着实领教喝水吃菜的难处。战争打响后,街上行人稀少,更不用说是卖菜的了。几个人下地冒着战火的危险,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卖菜的,经过讨价还价,就大袋小袋都买下了,几个人高高兴兴扛起就直奔大门而回。谁知在过大门时,被门卫拦住,说要罚款。政委问这是哪家子规定的,那个看门的警察回答说,在当地外国人是不允许买这么多蔬菜的。管事好说歹说,用几条香烟作为代价,总算把菜拿到船上了。

  第二次买菜,我们接受了上次的教训,集体买,分散带,开始还不敢大张旗鼓地带,只能兜里装,衣服盖。后来见门卫也不过问了, 就分散着用塑料袋拎回来,总算渡过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十几个美元,将农贸市场搬上船

  塞兰是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东南亚国家)东部的一个小岛。码头不大,只是一个木材加工厂的专用码头,岸上也仅是一个小渔村,仅有百来户人家。一条街道上用茅竹钉成的两排货架,这就是当地的“农贸市场”。这里一年来不了几条船,首次到该岛的中国海员就让当地足不出岛的妇女儿童大饱了眼福。已是下午五点,摊上或摆着一堆水果,或摆着几扎青菜。每个 摊位上都有一位妇女或坐或站,她们个个头上罩着块湿毛巾,人人手里又拿着把大蒲扇。几个年轻一点的妇女敞开怀,露出肥大的胸乳在奶孩子,一点也不避嫌。见到我们走过来,她们也不怕男女有别,仿佛就是见了久别重逢的情人,大老远地打招呼,有几个年纪稍大一点的妇女领头,干脆跳下台子七手八脚地就上前拉我们。第一次来到此地,不明就里,船员长年在海上漂泊,哪见这阵势,“吓”得东躲西闪,哭笑不得。惹得坐在台子上的大姑娘小媳妇们笑得前跌后仰。

  后来我们看到她们并无恶意,就向她们打听水果和蔬菜的价格,她们就一个一个的、一堆一堆的比划,特别是那些年轻一点的姑娘,生怕你冷落了她,见你听不懂,她就拿出钱,用不同的币值指给你看。直到你点头“YSE !”为止。原来这里卖东西不用秤,不论是什么品种的蔬菜和水果,都是一个一个的,一堆一堆的卖,也没个准价钱,只要双方满意就行。

  印尼的钱太“ 小”,1 美元能换10065 盾( 当地钱名),而她们的东西要价又都很便宜,我们没有当地钱,拿美元买东西找回当地钱又不知那年那月再来印尼,即是收藏也用不了这么多。管事就用一两个美元试着买菜,开始一位年岁大一点的妇女没反应过来,连连摇头,到底还是一个姑娘反应快,两美元一堆辣椒,姑娘又给加上几个茄子,旁边一个小媳妇一喊,可能是嫌她给的少,姑娘又在旁边抓上一把豆角再加上几根黄瓜。我们围上来正感到新奇,左边摊上递过来两个椰子,几十个芒果,右边摊上又扔过来几个土豆,一堆木薯,四五根苞米,管事一边喊:“STOPSTOP !”一边连连摆手说够了。 管事越客气地说不要了,当地妇女越是热情升温,对面一个姑娘又抱过来好大一串香蕉。看到眼前这一大堆东西,船员们反倒不敢拿了,生怕她们看错了钱,我们自己也跟着下不了台。这时过来一位华人姑娘,她说你们放心拿吧,她们都是诚心诚意的。她向我们解释,这的妇女都是以农为主,除了工厂的单身汉,平时是没有人买菜的。这里的水果山上路边到处都是,其实你们去摘去采她们也不会阻拦你们,她们在家呆着也没事干,在这卖菜卖果也是有一搭无一搭的事。平时她们也早就回家了,只是因你们船的到来,她们才到现在还没走。这里太偏僻了,就是这百来户人家,你们这一来一走,也不知猴年马月才会再来一条船,她们才真有点舍不得你们走呢。

  原来这位华人姑娘就是在此地开木材加工厂老板的女儿,怪不得这些当地妇女看她都像看公主似的。听了华人姑娘的话,大家也深受感动,在这封闭的小岛上还有这样好客的民族,为了也给她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大家相商,每人都出两个美元,每个摊上都买一份。东西太多了,年轻人姑娘媳妇就帮我们送到船下,仅几十个美元,就把整个“农贸市场”都搬上了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