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生命意义感提升的新媒体模式探析

  • 来源:新玉文艺
  •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创新机制
  • 发布时间:2023-07-01 19:15

  张爽 赵佳音 曹影

  长春大学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平台以其较强的互动性、开放性、即时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有效载体,对延伸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起到了促进作用。当前大学生出现“空心病”、学业不良、生活无聊等问题的深层原因之一是生命意义感的缺失,提升生命意义感是解决高校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项重要环节,探索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提出一些新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机制

  新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娱乐消遣的渠道,同时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新的途径。但是新媒体环境中也潜藏着大量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比如思维障碍、情感冷漠、性格孤僻、焦虑孤独等问题,极大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塑造1。在此背景下,如何最大化发挥新媒体优势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机制显得十分必要,这关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步伐,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实践。

  一、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教学过程的隐蔽性。在新媒体技术的介入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隐蔽性特点。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开放化的环境,且任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均可以转化成为虚拟化的符号,大学生不必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存在顾虑,可以在匿名的状态下利用新媒体进行心理问题沟通,从而敞开心扉、放下心理负担、表达个人意愿。在这种情形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的回应,教育工作者也通过新媒体平台掌握了大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以便在更短的时间内寻找到精准化的解决办法,提升解决心理问题的实际效率。

  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新媒体平台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依托网络技术高复制性等特征,相关教育内容可以被学生反复循环利用,学生只需借助电子设备即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进行在线学习。可以说,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便捷条件,也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师资压力,锻炼了大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内化学习的能力,为大学生在线参与心理话题互动创造了条件,起到了很好的育人作用。

  教学活动的即时性。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即时性和高效性的优势。一方面,新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固化的时空限制,学生只需要登录移动设备,即可在线上了解心理学知识,实现与辅导教师的“0 距离”沟通互动。另一方面,依托新媒体传播即时性的优势,心理辅导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萌发苗头,并迅速响应,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和交流,从而分析心理问题的萌发成因,真正将问题遏制在初期阶段,极大地延伸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关于生命意义感的思考

  人与外部世界的首要联系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获得成就、体现个人价值并且关系未来生存的主要实践活动。学习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尤为密切,一方面,生命意义感缺失会影响学习动机,从而影响学业成绩;另一方面,生命意义感的提升依赖学习活动,大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的胜任感和成就感是生命意义感的来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生命意义感,需要依托学习专题,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意义,构建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乐趣,在学有所获的过程中感受个人价值,体会生命意义。

  个体既可以通过与社会的联结,依托参与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成就感,从而感受生命的意义,也可以通过与自身的联结,依托个体的自我成长来实现。从个体与自身的关系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依托人格专题,引导大学生在自我成长中寻求生命意义。一方面,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全方位认识自我,在此基础上尊重、理解、接纳自己,感受个体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对自己正确定位,对个人能力之外无法修补的缺陷,坦然接受,对于可以改变的不足之处,设定自我成长目标,健全人格,增长智慧,使自身的存在充满意义。

  三、建设新媒体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水平是个体全面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拥有较强的心理健康素质,能够促使个体以更加饱满的心态、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而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便捷的渠道和灵活的路径,无疑能够促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在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普遍采用灌输式、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即单纯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针对具体心理健康案例的讲解,弱化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心理压迫感,无法帮助其实现心理压力释放。而依托新媒体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中以匿名的方式进行咨询、参与问题讨论,减轻了心理负担和防备心理,这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创新,对后续的教育课程改革起到敦促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建新, 王竝, 赵永兵. 儒家式应对思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中的运用[J]. 江苏高教,2022(3).

  项目:长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壹心壹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