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现状及其影响研究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磺胺类药物,残留与检验,食品安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9-05 11:56
邱少思
(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情况,分析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残留的磺胺类药物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特别是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敏感人群,其潜在的健康风险更加明显。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动物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的监管,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关键词:磺胺类药物;残留与检验;食品安全
磺胺类药物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人和动物有可能摄入含有磺胺类药物的食物或水,导致磺胺类药物在人体内积累,这种积累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包括过敏反应、皮疹、恶心和呕吐等。此外,磺胺类药物在人体内蓄积的时间较长,因此可能对人们的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产生潜在的毒性影响。了解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危害及现状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措施,才能降低磺胺类药物在食品中的含量,减少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1 磺胺类药物
1.1 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特性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具有抗菌特性的药物,其主要通过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这种独特的作用机制使磺胺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抗菌领域。与人和动物的细胞不同,对磺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无法直接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叶酸生长繁殖,这些细菌只能利用对氨基苯甲酸和二氢蝶啶。在细菌体内,通过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作用,这些物质被催化合成二氢叶酸,二氢叶酸再经过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形成四氢叶酸,这一系列的反应使得细菌无法正常生长繁殖,从而达到抑制细菌的目的。
1.2 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
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磺胺类药物会在动物饲料、肉类和乳制品等动物性食品中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磺胺类药物的残留可能会导致人类过敏反应,人体免疫系统对磺胺类药物产生了耐受性,长期暴露于磺胺类药物的人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的症状,如皮疹、呼吸困难、胃肠道不适等。此外,已经对磺胺类药物过敏的人食用含有残留药物的动物性食品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磺胺类药物的残留可能对人体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磺胺类药物与人体内的激素水平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雄激素水平升高,影响生殖系统和性别发育。如果孕妇食用含有磺胺类药物的动物性食品,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或发育异常。磺胺类药物的残留还可能对人体的肝脏和肾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长期摄入含有磺胺类药物的动物性食品可能导致肝脏和肾脏负担加重,进而引发相关疾病。对于肝肾功能受损的人群,如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磺胺类药物的残留可能会使疾病加重。
2 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现状与影响
2.1 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的检测标准
磺胺类药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我国对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量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这些标准通常基于对磺胺类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模式的评估。根据相关标准,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al Limit,MRL)或最高允许浓度(Maximum Contaminant Level,MCL)通常被设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例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猪肉和牛肉中磺胺类药物MRL 为10 mg·kg-1;鸡肉MRL 为5 mg·kg-1,这些限制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尽管这些标准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食品安全保障,但消费者仍应保持警惕,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降低潜在的风险。例如,购买经过严格检测和认证的无磺胺类药物或低残留量的肉类产品,正确烹饪和储存,减少食品中磺胺类药物的残留。
2.2 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检测方法
严格的检测流程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监测和控制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保障公众的健康和食品安全。目前,我国动物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主要涉及5 个方面。 ①样品采集与处理。从动物性食品中随机抽取一定量的样品进行检测,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样品的采集和处理过程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标准。在残留检测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一系列的前处理操作,这些操作包括样品的粉碎、匀浆、过滤等,以去除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杂质和干扰物质。②提取与富集。将经过前处理的样品通过特定的提取方法提取出其中的磺胺类药物,如超声波提取、溶剂提取等。通过化学反应或吸附等方法,将目标化合物富集到样品中,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③检测方法选择。根据磺胺类药物的特点和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残留量,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不同的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需要对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包括仪器参数的设置、色谱柱的选择、流动相的配制等,还需要注意检测过程中可能引入的外部干扰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1]。④结果分析与判定。将检测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样品中磺胺类药物的残留量。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对残留量进行判定。如果发现超标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食品安全。
2.3 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与食品安全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这些药物可能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为了促进动物生长或预防疾病,养殖户可能会使用磺胺类药物。此外,磺胺类药物还可能通过饲料、水源等途径进入动物体内,并在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中积累。虽然短期内食用少量含有磺胺类药物的食品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但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磺胺类药物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相关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农业生产和养殖过程的监管,确保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并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限制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允许残留量。
3 影响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的因素分析
3.1 养殖环境对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影响
养殖环境对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饲料中磺胺类药物的含量、养殖设施的清洁度、水质以及气候条件等。养殖环境主要包括饲料、水源、气候和养殖设施等,这些因素会影响磺胺类药物在养殖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例如,如果饲料中含有过多的磺胺类药物,那么这些药物可能会在养殖生物体内积累,从而增加药物残留的风险。如果养殖设施不干净或者水质不佳,也可能会导致磺胺类药物在养殖生物体内积累。此外,气候条件也会影响磺胺类药物的残留。例如,高温可能会加速磺胺类药物的分解和排泄,从而降低药物残留的风险。低温可能会延长磺胺类药物的半衰期,增加药物残留的可能性[2]。
3.2 饲料添加剂成分对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影响
饲料添加剂作为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可以改善动物的生长性能,提高饲料利用率,预防疾病。但是,饲料添加剂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对磺胺类药物残留产生影响,其可能会影响肠道内菌群的平衡,从而改变磺胺类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和代谢过程。这可能导致磺胺类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浓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残留量。饲料添加剂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影响磺胺类药物竞争肠道上的特定受体,从而降低磺胺类药物的有效性,这种竞争性抑制作用可能导致磺胺类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浓度增加,进而增加其残留量[3]。饲料添加剂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影响动物肾脏和泌尿系统的功能,从而改变磺胺类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排泄途径,这可能导致磺胺类药物以非预期的方式排出体外,进而影响其残留量。
4 提高动物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水平的策略与建议
4.1 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对磺胺类药物残留的监管力度。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检查力度,确保企业严格遵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严格监控生产过程,确保没有使用违禁或超标的磺胺类药物。加强对农药残留标准的修订和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这意味着要定期对现有的标准进行评估和更新,以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步。
4.2 提高检测技术水平,推广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
提高检测技术水平是关键,应加大对检测方法的研究和投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创新性研究,开发高效、准确、敏感的检测方法。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检测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资金支持力度,包括提供研发经费、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奖励机制等,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参与到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4]。需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包括提供系统的培训课程和认证机制,使检测人员掌握最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建立认证机制,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的人员,才能从事相关的检测工作,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3 加强风险评估与管理,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应当携手合作,共同采取措施,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工作,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的饮食观念,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各类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平台和资源,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揭露食品安全问题,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5]。媒体还应当关注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的原因,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引导公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会组织在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类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食品安全培训、讲座等活动,帮助公众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此外,社会组织还可以与政府部门、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食品安全事业的发展。
5 结论
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确实存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解决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提高消费者意识、促进产业升级和研发新型抗生素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维护人们的健康福祉。
参考文献
[1] 孙丽华, 赵海霞. 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检测方法的探讨[J]. 中国食品工业,2023(10):68-69.
[2] 石声鑫, 陈庆, 李小兰. 食品检测机构能力验证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 现代食品,2022,28(17):81-83.
[3] 杨广发, 陶利明, 柳敏. 磺胺类药物在畜产品中残留的原因及检测方法探究[J]. 中兽医学杂志,2021(11):86-88.
[4] 张航俊, 张晓丽, 阮鑫, 等. 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研究猪组织中磺胺间甲氧嘧啶和磺胺二甲嘧啶的消除规律[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12):4838-4844.
[5] 阎玉林, 王世永, 陈玲, 等. 动物源食品中氨曲南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J]. 中国兽药杂志,2021,55(2):40-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