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
-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实验”,重要性作用,应用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9-15 11:00
何永宁
(广西柳州市融水苏州自治县实验中学)
【摘要】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无论是教学,还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实验操作都是学生理解知识,探究物理现象的必要条件。但教学中出现的部分实验对于器材、环境、时间等客观条件有严格要求,很多情况下课堂并不能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将小实验引入课堂,其操作简单,趣味性十足,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好奇心,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而更好地构建物理思维和认知。本文即以初中物理教学为方向,探索小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作用,并提出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实验”;重要性作用;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3-007-01
一、“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常常是由教师根据课本内容机械式地讲解物理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不深,同时难以产生深刻的印象,掌握和运用相关物理知识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物理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对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将小实验应用到物理教学中,能够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状况。在趣味性较强的小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在实验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而且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学习潜力被充分激发,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进而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使初中物理课堂的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距离感,甚至会使学生对物理学习渐渐产生抵触情绪。基于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合理的方式设置小实验,将小实验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借助小实验的操作过程增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师生间的沟通一旦增多,就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面对物理知识和教师,没有了紧张的情绪和恐惧的心理。此外,小实验的过程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创建起来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物理教学活动的兴趣,既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其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而促进了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实验
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们会发现,很多知识点都会有与之相关的实验内容.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既能够形成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以及记忆深度,提升整体教学的有效性.但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们需要注意,一定要保证实验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合性,不要使之偏离教学内容,也不要本末倒置,过分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与教学初中形成相背离的状态。针对于抽象性以及复杂性较强的知识点,在进行讲解时,教师们也可以适当的对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进行应用,通过其进行实验展现,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比如,当教师在讲解《声波的传播过程》这一章节的知识时,就可以先借助互联网设备,为学生展示与声波相关的信息视频,比如声波的产生过程以及声波的传导方式等等,帮助学生对这一理念形成基础性认知;然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借助声音传导器、水、带有颜色喷雾的气体进行实验:首先,学生可以将水槽内注满清水,然后将声音传导器放入到塑料袋中做好隔水处理;之后,学生可以将传导请放入到水槽中并打开开关,观察声音对清水所形成的影响,以此了解声波的传导方式;最后,学生可以将传导器放入到气体中,通过观察颜色喷雾变化的形式,来了解声波的传导状态,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结合学生生活,创建趣味性实验活动
与学生生活联系组织实验活动,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可以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距离,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更丰富的物理奥秘。所以,教师在应用小实验这一教学方法时,要通过了解教学内容来联系学生的生活,从而在课堂中设计简单易行,且趣味生动的实验,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拓展物理思维视野。例如在接触光现象和透镜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简单的平面镜,然后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平面镜对准太阳这一活动,学生可以从中观察到阳光被镜子反射到墙上的现象,即通过这一小实验,则可以自然而然地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入光的反射这一新的知识内容。学生则在小实验和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自主借用放大镜或者自己的眼镜进行实验,更深入了解生活中光的折射和反射的作用,以此来培养个人的物理素养。
(三)演示小实验突破重难点
由于部分初中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很强,尤其是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等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会感觉很困难,学习主动性不强。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小实验进行突破,教师直观的为学生演示实验,促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物理概念、结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声波”的相关知识时,在教材中是通过水波类比声波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这种方式虽然比较形象,但是整个教学活动都需要教师讲解,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理解不深刻。对此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小实验,首先教师准备一个装有少量水的玻璃水槽,用小微风电扇上的电动机,将具有弯度的金属感固定在转轴上,另一边则固定在水槽边上。接着教师用投影仪将整个装置投到大屏幕上,接通电源,这样学生就会看到金属感拍打在水面上,形成相应的水波,同时教师通过串联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动机的转速。这样的小实验,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声波知识,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语:
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而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建立完整的物理体系有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唐海莹.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文理导航(中旬),2022(02):13-15.
[2]张考杰.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1):77-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