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四小龙”之首还在为亏损苦
- 来源:电脑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亏损,压缩,成本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9-22 12:09
记者 张书琛
压缩成本
AI 大模型热度仍在,而布局AI 已久的商汤科技却不得不为现金流考虑。近日,商汤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传播甚广,多名员工表示,这轮裁员堪称“规模性”,涉及多个部门。
据已离职员工表示,公司智慧城市与商业事业群(SCG)是本次裁员的重灾区,下属部门裁员比例均在10%-15% 之间,也有部门面临直接解散,比如质量中心,其产品质量检验的任务被分配到了现存各个部门,“最快要求一周甚至24 小时内离职”。
根据财报,商汤主营业务分为智慧生活、智能汽车、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四大板块,内部组织架构则分为SCG、智能汽车事业群(IAG)、数字空间事业群(DWG)、新兴创新事业群(EIG)、智能产业研究院等11 个主要业务群组。据8 月28 日商汤发布的2023 年半年报显示,去年6 月30 日至今年6 月30 日,公司员工数共减少了927 人,减幅超过15%;距离商汤2021 年港股上市时8000 名员工的高光期,已经减少了近3000 人。
“去年年末很多同事包括我自己都被打了低绩效,年终奖也一直没发,老同事走的很多,要么就是像我一样在等裁员’大礼包’。”一位前商汤研究院AI 项目PM(产品经理)告诉记者,其实7 月底就有一批裁员,8 月这次比较突然,“本来还在整理上一批剩下的内容,没想到自己也要被裁”。上述离职员工均表示裁员的赔偿金还算良心,应届生和合同到期的员工是“N(工龄N 年补偿N个月工资)+1”,老员工大多是按“N+2”的补偿标准。
难以挽回的亏损
据商汤官方的回应,“裁员”是对组织和人才结构进行优化,而公司“整体发展良好”,未来还会持续引进关键人才和优秀毕业生。不过事实上,近几年商汤业绩承压态势并未缓和,缩编、减少招聘新人都已经成了正常操作,亏损不断的商汤又能靠什么吸引人才?
也有多位业内人士表示,AI 行业亏损是常态,尽管充满应用潜力,但研发、运营成本和利润依然是一个“不可能三角”,哪怕在商汤科技最熟悉、商业化最成熟的AI 图像识别领域,盈利都还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
根据半年报,商汤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4.3 亿元,同比微增1.3%;亏损虽然较上年收窄2%,但仍高达31.4 亿元,2022 年全年亏损额为60.93 亿元。“AI 四小龙”其他三家,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和依图科技也都是依靠政府安防采购起家,至今也同样处于经营亏损状态。
云从科技招股书显示,2020 年到2022 年,企业三年亏损总额高达23.14 亿元;旷视科技最近一次财报显示,其2020 年净亏损66.43 亿元;冲击上市失败的依图,在2017 年至2020 年6 月亏损约72 亿元。总的来看,几乎每挣1 元钱,AI 企业就要付出1.85 元的成本,其中一半都是用在人力上。
还有个共同点在于, 他们几乎都是在上一轮AlphaGo 带来的AI 创业潮涌现,多年来其本身的AI 技术一直未能踢破市场需求临界点,不存在消费刚需,而AI 产品本身定价相对较高,市场规模本就不大;为了保持技术优势,AI 企业又不得不重金投入研发……因此,在ChatGPT 引爆全球前,商汤等计算机视觉公司已经历数年的资本寒冬,而在新一轮AI 热潮中,商汤又要面对老业务的萎缩和新对手的竞争,难度系数不减。
B端不振,商汤竞争力剩几成?
B 端业务承压是如今商汤业绩增长缓慢的主因。
自2022 年以来,占据企业主要收入的智慧城市业务占比不断下降,使得商汤收入结构变化明显。今年上半年,智慧城市收入贡献进一步降低至12.8%,实现收入1.83亿元,同比下降57.7%,新增服务城市数量仅一座;此前被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的智能汽车业务受产业链影响也出现大幅下滑,今年上半年仅实现收入8390 万元,同比下降30.5%。
智慧商业、智慧生活业务则成为集团在B 端的主力增长板块。上半年,智慧商业板块实现收入8.5 亿元,同比增长50.2%,当然也是因为去年同期收入基数较低;智慧生活板块收入同比增长6.7% 至人民币3.1 亿元,主要得益于AI 传感器业务占比的上升。
智慧生活板块的增长与其大模型“日日新”、AIGC相关新产品的早期商业化息息相关,包括高精度3D 物体建模系统“格物”、数字人生成系统“如影”“商量”和文生图应用“秒画”等,涉及电商和直播等领域。
但问题也在于此。2022 年底至今,中国科技企业在AI 大模型领域的“军备竞赛”不休不止,行业竞争激烈,谁都想为上层应用公司提供自家的AI 基础设施,或者直接自己下场做应用,商汤的技术壁垒被迅速缩小。这样的环境下,频频遭大股东减持的商汤又能否通过AIGC 打开新生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