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娴
还记得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故事吗?狡猾的狐狸对老虎说自己是百兽之王,任何野兽见了它都会害怕。老虎想要狐狸证明给它看,于是,狐狸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吓得其他动物四处逃散。事实上,狐狸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
在处处险象环生的动物界,为了生存,许多弱势群体也会模仿比它们厉害的强势物种,让一群没什么杀伤力的动物瞬间狐假虎威成为动物界的“狠角色”,借此避开捕食者的血盆大口,这种拟态方式叫作贝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
目前,科学家发现到的贝氏拟态大部分跟视觉有关。例如,无毒的猩红王蛇会利用红黑黄相间的条纹,来模仿有毒的“蛇界老大哥”珊瑚蛇。无毒的副王蛱蝶(Limenitisarchippus) 为了躲避鸟类捕食,在外貌上模拟有毒的黑脉金斑蝶(Danaus plexippus), 翅上表现出醒目的橙色、黑色和白色。
天蛾科家族一种飞蛾的幼虫赫摩里奥普雷斯毛毛虫(Hemeroplanestriptolemus),其头部长得同蛇头一模一样,几乎可以乱真,身体的形状、颜色以及眼睛的形态等都与蛇惟妙惟肖,难以分辨。许多亚马孙地区的雏鸟甚至还会模仿有毒毛毛虫的外观和移动方式来避免被吃掉。
然而,有关声音的拟态却非常少见。意大利那不勒斯腓特烈二世大学(University of Naples FedericoII)的生物学家安西洛托(LeonardoAncillotto)发现了一个声音拟态的新案例:一只会模仿蜜蜂等昆虫嗡嗡声的蝙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罗素(Danilo Russo)说:“想象一下,一只蝙蝠被捕食者抓住了,但还没有被杀死。它发出嗡嗡声可能会在那一瞬间欺骗捕食者,为它争取了足够的逃命时间,毕竟猫头鹰也不喜欢被蜜蜂叮。”
罗素是在野外考察时发现这一现象的。研究人员用捕蝇网捕捉大鼠耳蝠(Myotis myotis),当他们把蝙蝠从网中取出时,它们总是像黄蜂一样嗡嗡叫。研究人员猜测嗡嗡声是蝙蝠的伪装本领,但究竟是向同伴发出的求救信号还是一种警告呢?
为了得知蝙蝠发出的嗡嗡声是不是真的在模仿昆虫声响来躲避捕食者,罗素团队决定设计一个实验来测试猫头鹰对不同声响的反应。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声学结构的多元分离程度,比较了大鼠耳蝠、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黄边胡蜂(Vespa crabro)在遇到同样情况时发出的嗡嗡声之间的声学相似性。其次,他们将蝙蝠的嗡嗡声、西方蜜蜂的声音、黄边胡蜂的声音和蝙蝠不发出嗡嗡声的声音反复播放给8 只野生猫头鹰和8 只圈养的猫头鹰(西仓鸮Tyto alba、西灰林鸮Strix aluco)听。用视频记录了猫头鹰每次播放期间和之后的行为,并对其进行评分。
研究人员发现,当猫头鹰听到嗡嗡声时会远离音响,而听到蝙蝠的自然叫声时则会靠近音响,野生猫头鹰的反应比人类饲养的猫头鹰更加强烈。猫头鹰趋吉避凶的行为支持了研究人员的假设:大鼠耳蝠知道要发出什么声音来让猫头鹰头痛。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对声音结构相似的分析显示,在猫头鹰的听力范围内,西方蜜蜂和黄边胡蜂与蝙蝠发出的嗡嗡声非常相似。罗素解释说,换句话说,猫头鹰听到的黄蜂和蝙蝠的嗡嗡声比人们听到的更相似。
那么,猫头鹰害怕并选择远离这种嗡嗡声是因为它们以前被蜜蜂蜇过吗?罗素说,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证明蜜蜂也可能会蜇猫头鹰,但不少科学家曾观察到,鸟类会有意避开黄蜂去过的地方。例如,当黄蜂进入巢箱或树洞时,鸟类一般不会再去探索这些已被敌人造访过的地方,毕竟惹不起,还躲得起。
(本文授权转载自“把科学带回家”公众号,有删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