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订单量飙升,电池企业涌向储能赛道

  • 来源:电脑报
  • 关键字:订单,电池,储能赛道
  • 发布时间:2023-09-22 13:21

  郭勇

  国内企业加码储能出海

  今年以来,不少产业巨头频频签下海外储能大单,我国锂电池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58.9%。不少外贸公司表示,今年锂电池的出口市场除了传统的欧美国家,南非、尼日利亚、越南等新兴市场的订单增长非常明显。

  以宁德时代为例,今年上半年该公司海外收入达到671.69 亿元,已接近其去年全年海外营收的九成,同比大增195.15%,远高于其国内电池业务46.10% 的增速,占同期公司总营收的比例已经达到35.49%。而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另一家巨头国轩高科日前也发布业绩预告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大增62.08%—85.23%,“主要受益于新建产能逐步投产,供货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加强了国内外市场开拓能力和战略客户维护,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和改善,特别是国际市场。”

  除了头部电池企业的业绩印证,动力电池等出口的数据也佐证了中国企业出口迅猛增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出口达56.7GWh。其中三元电池出口39.4GWh;磷酸铁锂电池出口17.2GWh。除人们认知中的电力电池出海外,储能领域正成为国内电池企业出海新的赛道和增长点。

  宁德时代透露,在今年6 月的欧洲储能行业活动期间,公司已与其国际客户锁定了未来数年超过40GWh储能电池合作协议。同月, 亿纬锂能也与Powin、AmericanBatterySolutions(ABS) 分别签订了10GWh、13.39GWh 方形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供应协议。8 月初,青山集团旗下的锂电池厂商瑞浦兰钧可再生能源公司VENA ENERGY 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正式达成8GWh 大型储能项目独家供货协议。

  在薄弱的电力网络、电价成本居高不下,以及碳中和等政策驱动下,海外市场对于储能电池需求更为紧迫,且市场容量非常庞大,而随着相关企业产品、技术、服务逐渐获得海外储能客户认可,并陆续拿下订单,中国动力+ 储能出口有望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储能电池圈的新旧势力

  根据CNESA DataLink 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今年1-6 月全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达到8GW,超过去年一整年的新增规模;预计2023 年全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将达15GW-20GW,超过过去十年的累计装机规模。

  巨大的市场潜力之下,储能电池正成为产业界的“必争之地”。作为储能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占据储能价值链60%—70% 份额,掌握电池在一定程度上就掌握了储能降本的“密码”。另外,在光储融合趋势下,储能电池关乎新能源发电能否发挥更大价值,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伴随储能电池的价值性和重要性双升,入局储能电池环节的企业数量和种类,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

  机构GGII将储能电池市场的玩家简单分为了四大类,一类是动力电池企业进军“储能电池赛道”,两者在制造工艺上有着相似之处;第二类是光伏玩家跨界入局造储能电池;第三类是新崛起的储能电池“新势力”企业,包含了海辰储能、宝丰集团、楚能新能源、盛虹动能、三一锂能等,其中不少都是有实力的产业集团从其他能源赛道跨界而来;第四类则是一些储能电池领域的“老兵”,他们较早入局储能领域,并逐渐将储能电池上升为主营业务。

  随着海辰储能、楚能新能源等在内的储能电池新势力开始大量涌入储能赛道并在较短的时间里拿到大量产能,而蓬勃发展的背后同样暗流涌动,一场激烈的价格战打响。前不久,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公开表示,到今年底,280Ah 储能锂电池将以不超过0.5 元/Wh 的价格(不含税)销售,同比降本约40%。业内人士称,0.5 元/Wh 的不含税价格对于部分电池厂来说是亏本的。目前市场上多家头部电池厂商已经先行一步,以0.5 元/Wh(折合含税价格0.565元/Wh)开始销售,而且采购量大的话,还能再打折扣。

  除了价格战外,产能过剩成为另一个让人担心的点。分析人士指出,市场需求赶不上扩产的速度,今年有新增产能的厂商,销售压力都比较大。另外,过剩的一个直观的表现是,目前国内电池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不高。机构GGII 的数据显示,由于行业扩产积极,当前国内储能电池产能已超200GWh,整体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87% 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足50%,其中户蓄电池产能利用率连3 成都不到。

  一场波及全球的储能争夺战

  储能作为整个新能源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出色的成长潜力,令其成为全球新能源巨头眼中的香饽饽。

  以美国为例,其作为全球储能市场的重要一极,以大型储能为主,受到政策、市场、技术等因素驱动。在该市场中,涌现出特斯拉、LG 新能源、Fluence、SolarEdge、Enphase 等参与者。

  其中,今年3 月,LG 新能源被爆出拟投资3 万亿韩元,在美为ESS(储能系统)建设一座电池生产厂,用于生产LG 新能源自主研发的软包磷酸铁锂电池,预计总产能为16.3 千兆瓦时,计划于2026 年起大规模量产。

  国内储能领域企业在加快出海步伐的同时,同样需要面对海外新能源企业的竞争。而未来伴随相关政策的颁布,以及储能商业模式愈发成熟,整个产业将加速从“成本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