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公考备战期,线上线下何处是岸

  • 来源:电脑报
  • 关键字:公考,备战,红利期
  • 发布时间:2023-10-13 11:44

  Shoot

  行业红利期,中公掉队?

  2024 年国考将会在10 月中旬开启报名,意味着从现在起,考生们都应该已经进入冲刺阶段。

  在数据的折射下,这场“上岸”的竞赛显得尤为残酷。国家公务员考试、地方公务员/ 事业单位考试、选调生、遴选以及教师招录考试等都被统称为公考,其中淘汰率极高的国考最受瞩目。2023 年国考报名审核通过人数达到259.7 万,同比增长22%,招录人数仅3.7 万,录取率不到2%,远低于2023 年全国研究生16% 的录取率。

  这样烈火烹油之势下,渡尽考公人的头部培训机构业绩表现却出现分化。从线上起家的粉笔教育蒸蒸日上,上市后首个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其经调净利润达到了2.88 亿元,同比增长201.2%;而传统公考龙头中公教育业绩表现却没有实现同步升温,中公曾于2022 年上半年“巨亏”8.91 亿元,今年上半年其归母净利润虽基于去年同期的低基数同比增长了109.20%,但营收却同比下降22.38%。

  综合两家财报及第三方数据,仅就公考市场来看,中公教育的市场份额在国内排名处于绝对领先的位置,粉笔教育、华图教育紧随其后,以2021 年收入计算,粉笔以4.3% 的市场份额排名行业第二,仅次于中公教育。

  作为教培行业剧震后体量最大的幸存者,公考培训市场吸引了众多目光。第三方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研报显示,随着报考人数的持续上升,预计到2026 年,公考培训服务的渗透率也将达到31.4%,在需求仍处于沸点的背景下,市场是否有洗牌换位的机会?两家基因不同的头部机构又是因何造成了如今的差异?

  专注线下的压力

  基因不同决定了谁能在新的时代跑得更快,互联网企业跑马圈地的速度优势同样在公考培训赛道显现。

  与中公教育主攻线下职业教培市场不同的是,粉笔教育以线上职业教培起家,一开始走的就是为学员提供直播或录播形式在线培训课程的路子,并辅以在线自学数据及工具类App,例如分数预测、申论题自动批改、大型在线模拟考试系统等应用。

  直到2020 年,粉笔教育才一边巩固线上优势,一边开始拓展线下授课业务。线下市场的开拓确实为粉笔教育带来了更高的客单价,近15 万线下付费用户每人为粉笔教育贡献了了3662 元收入,远高于351 元的线上平均付费用户收入。

  可也正是因为线下的拓展,粉笔教育的业绩表现立刻转盈为亏。2019 年,粉笔教育还能盈利1.54 亿元,到了2020 年、2021 年,粉笔教育净亏损分别达到了4.84亿元、20.4 亿元。

  线下培训成本最高的地方一是教师资源,二是重资产支出、下沉渠道成本等,这一点看中公就能大概了解。2018 年借壳上市融资以来,为了摆脱向协议酒店租借培训场地的“小工厂”模式,中公先后在山东、吉林、辽宁、陕西、北京等主要省市以自建或租赁的方式建设了约10 个培训基地,长期性资产支出大幅增长。2020 年底,出于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中公对外公布了两个大动作: 以30 亿元在北京市昌平拍下一块住宅用地和一块多功能用地,和定增融资不超过60 亿元,在北京市怀柔区打造建筑面积为32.6 万平方米的学习基地,按照中公发展规划,北京怀柔学习基地预计3 年建成,可容纳2 万学员,形成辐射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等整个华北地区的大型吃住行一体化基地。

  可是到了2021 年,本该吃到红利的中公却发现学员支付意愿下降,且省考培训招生规模和培训人次双双下滑;祸不单行,2021 年末中公证券因“培训贷款”问题遭证监会调查立案,2022 年4 月被判罚1000 万元,银行、券商出于避险心态不再给中公批准短期借款;同时,地产行业和教育行业双双进入强监管周期,中公教育原本信心十足的定增融资方案将目标从60 亿元降至39 亿元,最终不得不选择撤回发行,地产项目因此停滞。

  值得一提的是,导致线下参培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双减”后激烈的行业竞争。企查查数据显示,成立年限在两年内的公考培训类公司占比在40% 左右,注册资本在100 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近八成。

  公考、研考之类的招录考试培训本质上都是“一锤子买卖”,和产品复购率高、培训周期长的K12 教程相比更分散,也更难通过边际成本递减的方式降低成本。可是在旺盛的需求的召唤下,好未来、高途等多家上市教培巨头都在近两年宣布进入该领域,以维持企业的规模扩张。

  新入局者虽然没有动摇头部地位,但是用户分流效果明显。中公教育年中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的培训人次141.7 万人,相比2021 年上半年的峰值279.2 万人,下降了49.2%。

  实际上,由于公考招录的地方性特点,公考培训市场集中度一向不算高。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招录类考培市场前五的企业占比仅22.1%,除了全国性龙头,地方性培训机构以及线上机构是主要竞争者。

  盘活现金流,补上欠债

  另一方面,中公还需要补上“高收高退”协议班的欠账。什么是协议班?国信证券分析师曾光解释,协议班是中公最早为拓展规模想出的创新模式,简单讲就是当学员无法通过考试时,培训机构会按照不同比例退款的课程产品。

  2007 年,中公浙江分校首次推出协议班,向考生承诺不过则退款;到2017 年后,协议班已成中公教育主打模式,在线下面授班中占比高达70%。和普通班相比,协议班走“高收费、高退费”路径,其收费可达1.28 万元~ 5.28 万元不等,承诺退款额度则占到80% ~ 100%。

  “这一模式有很明显的天花板。”曾光认为,由于每年公考招录的人数是一定的,而伴随招录培训参培人数的边际增长,通过率一定会边际下降。此外,在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的阶段,培训机构往往会以提高退费比例来吸引考生报名,最后的培训收入其实很难覆盖成本支出,公司也会落下成本与资金链压力激增的后遗症。这一点中公深有体会,2022 年,中公合同负债一度高达47.36 亿元,不得不卖房卖地卖公司控制权,竭力盘活现金流。

  粉笔教育也曾在2020 年跟风推出线下协议班,结果就是负债率大幅提升,直到2022 年前后重点转向OMO(Online-Merge-Offline,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公司业务结构才有所好转。财报上看,粉笔教育总负债已经从去年年末的125 亿元大幅降低至今年6 月30 日的8.85 亿元。如今,求稳的不只是想上岸的考生,还有断臂求生的公考龙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