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技术与森林经营管护措施研究

  •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 关键字:经营管护,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 发布时间:2023-10-27 20:30

  文 / 马明臣

  摘要:森林资源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植树造林,能够使森林资源总量明显增加,强化森林经营管护,确保森林质量。进行植树造林过程中,应注重技术的运用,通过有效经营管理措施促进森林质量提升,推动森林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营管护;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社会在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变得越发严峻,运用植树造林技术,能够使植被覆盖率不断增加。并且结合森林经营管护,可以使森林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良好基础,无论是对于环保还是对于森林资源优化,意义都比较重大。

  1 植树造林和森林管护重要性

  1.1 维护生态环境

  我国经济近几年发展比较迅速,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比较明显,过度索取资源造成生态系统难以体现出较强稳定性,不断出现泥石流、旱涝灾害、沙尘暴等,在未能及时修复生态环境的情况下,人类健康很有可能受到威胁与影响,并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植树造林可以增强生态发展活力,提升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为生态环境的维护创造良好条件。

  1.2 社会效益明显

  植树造林以及森林管护的开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与关注程度,强化人们环保意识,促进人们思想素质的提升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且生态环境建设能为人们构建良好生活环境,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对于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比较有利。

  2 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管护基本原则

  植树造林属于森林更新生产活动,在培育森林和改善环境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展开森林管护工作时,需运用管理措施和保护措施,为森林资源实现持续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并且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助力。无论是植树造林还是森林经营管护工作的实施,均需把握基本原则,进而将自身作用和价值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为林业实现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首先,完整性。森林系统自身完整性特点比较明显,展开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工作时,要想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就需要注重完整性的体现,确保植树造林工作和森林管护工作在实施时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其次,可持续。对于可持续来讲,含义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以及森林发展实现可持续,进而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促进人员各项工作在实施时可以和生态发展之间结合在一起。

  3 植树造林常用技术

  3.1 植苗造林技术

  植苗造林属于植树造林比较常用的方法,需要先展开良苗培育工作,进而进行造林。此种技术在运用时,苗木根系比较完整,无论是对于气候条件还是土壤条件,要求均不高。在充分运用技术规范的情况下,造林成活率往往比较高。苗木造林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应加强对苗木的保护,运输时根系需保证湿润,运用定期方式向苗木浇水,以免苗木暴露在阳光中或风中。

  3.2 播种造林技术

  播种造林是在植树造林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术,树种能够在土壤中进行自然发芽,播种技术效率高,并且花费的技术成本低,一般运用在大规模造林中。运用这种技术时,不需要预处理种子,对于气候、土壤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需要选择发芽率较高、适应性较强的树种,借此获得较高成活率,为树木实现健康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并且林业工作人员应做好覆土厚度控制工作,减少土层含水量,保证幼苗具有较高承载力,提高挖土阻力。使用的方法主要为以下3 种:①穴播。穴播是当前播种造林中普遍运用的方式,应结合树木具体覆盖范围以及树种,做好挖穴间距控制,挖好以后种子需直接向穴中撒入,这种方法的运用管理较为简单,具有较高成活率. ②撒播。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山地或者丘陵,整体上操作便利,造林地位置需撒播种子,花费的成本较低,且树苗要求不高。进行撒播时种子会在地表裸露,树苗生长不存在规则性,往往会运用在经济落后与交通相对不便的区域中。 ③条播。运用条播方法展开作业过程中,应结合一定距离通过双行或单行形式进行播种,播种时,不需要展开挖穴工作,如果地势比较复杂,需要运用人工方式播种,如果地比较平坦,则可以通过机械进行播种,为防止种子出现生根困难的问题,应展开覆土工作。

  3.3 分植造林技术

  分植造林技术在运用过程中,需要将树木营养器官切断,通过枝、根展开造林工作,分植技术具有较高效率性,能够明显减少育苗环节,保证苗木具有较高成活率,获得的效果比较明显。较常用的方法为插条、插根以及分蘖。①插根法。运用此方法时,选择根长度为15~25cm 之间,直径需超出 1cm,在春季、秋季展开扦插工作。运用此方法过程中,需将坑洞准备好,根部需向上呈45°,且上部和地面之间需保持一定距离,在3~5cm 之间,能使成活率获得比较充分的保证。②插条法。运用插条法过程中,需选择好扦插多项,扦插枝直径需为2cm 左右,2 年生比较合适。同时需要剪为插穗,做好长度控制工作,长度为40cm 左右。③分蘖法。运用此方法时存在限制性,需要树种具备良好的生存能力,将分蘖苗根部位置挖出,运送到造林地栽种,对于根部应充分体现完整性。

  4 植树造林技术的有效运用保证

  4.1 有效开展造林设计工作

  植树造林工作正式开展之前,需要对区域气候、土壤、植物展开详细调查与分析,并且针对林地类型、林地质量进行评价,展开林地生产力预测,获得最优方案。同时将林区划分、经营方案作为参考,明确树种布局、造林林种。

  4.2 重视林地清理工作

  正式进行植树造林之前,清理造林地属于重要工序,在改善环境条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整地工作的开展,能够对造林条件进行有效改善,做好杂草、灌木清除工作。在此过程中,一般会运用带状、全面、块状形式进行清理,通过火烧、割除、化学药剂将站杆、枝梢头、倒木等清除,使用局部整地或者全面整地方式进行翻垦,促进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以及幼林生长情况改善,保证造林以后具有较高成活率。

  4.3 保证选苗选种合理

  基于技术角度进行分析,应根据植树造林设计和林业具体发展需要针对树苗、树种进行合理选择。并且以此作为基础,将苗木选择范围逐渐扩大,尽量选择优质树苗和树种,推动植树造林顺利进行。同时结合地质、土壤、气候、水文等条件进行选择,保证树种的优质性,确保造林成活率。除此之外,选苗过程中,生态、经济价值之间需体现平衡性,在确保植树造林控制在最小成本的情况下,考虑经济性及环保性。

  4.4 做好病害虫害防治

  林木处于生长初期时,比较容易被病虫害影响,这就需要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实施,建立有效性明显的病虫害防治体系和发现机制,在病虫害处于萌芽阶段时便全面掌控,使病虫害处于萌芽阶段便被消灭。出现病虫害时,运用有效措施展开防治,其中包括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物理技术等,进而使林木生长获得安全环境。

  5 森林经营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森林在经营管护过程中,管理体制的先进性是管护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对于管护效果会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就当前的森林管理现状,在传统观念作用和影响下,经营管护体制并未出现较大变动,部分环节与森林发展需要之间出现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林业实现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森林经营管护开展时,将各方面效益充分考虑其中,制定具有较强适应性的管理体制。

  5.2 资金投入存在不足

  森林经营管护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是造成管护工作难以获得明显效果的重要原因。在缺少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难以使管护工作比较顺利的进行。森林经营管护相关工作人员在工资方面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提升,但是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这会严重影响管护人员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工作人员可能会发生消极怠工问题,难以发挥人员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并且经营管护资金主要为静止状态,但经营管护主要是结合最初预算实施,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原本投资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在森林经营管护量增加的情况下,经营管护资金也应有所增加。

  5.3 群众缺少管护意识

  林区所处区域中,往往经济不是十分发达,群众思想认识有待提升,缺少保证森林资源的意识,经常会发生滥砍滥伐问题,在此情况下,森林资源可能会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

  5.4 监管力度有待提高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林业建设获得了一定发展,但是人们对于资源的破坏也逐渐增加,相关监管工作的实施存在明显不足。在监管力度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森林资源出现流失问题。

  6 森林经营管护有效实施措施

  6.1 推动经营管护制度不断完善

  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经营管护制度的完善构建十分重要。在此过程中,需相关部门结合当前经营管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基于原有制度展开优化与调整,整体上体现出适当性。首先,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需签订责任书,责任书中保证内容明确,其中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工作范围、管护措施、工作奖惩。针对业绩展开考核时,需根据责任书标准规范,客观公正评价管护人员具体工作。其次,运用定期方式组织管护人员进行会议总结,针对管护工作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同时构建人员培训机制,针对管护人员普及法律规范,使经营管护工作在开展时获得有效依据,保证经营管护工作可以充分落实在个人身上。

  6.2 适当增加经营管护投入

  在植树造林受到广泛重视背景下,植树造林数量明显增加,森林经营管护工作中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越发明显。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投资规模。首先,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建设的投入。其次,专项投资方面,增加配套资金,限制资金用途。有效结合地方投资与国家政策,促进林业改革的实施。并且运用多种渠道进行资金筹措,使造林工作在开展时获得良好基础。

  6.3 落实宣传打击工作

  在进行森林经营管护过程中,要想使人们在思想认识上获得提升,就需要加强对相关工作的宣传教育,加强人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提升人们的自主意识,降低破坏性事件的实际发生概率。在宣传过程中,可以运用教育讲座、教育课堂方式,在增强人们法律意识的同时,也能提高人们的责任意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森林安全和自身存在紧密联系,促进全民防火的实现。同时重视破坏行为打击工作,针对出现破坏森林行为展开明文规定,结合法律规定进行严格惩处。

  6.4 加强整体监管力度

  监管工作在开展时,需构建积极进取队伍,促进整体检查力度的加强,推动技术指挥的落实。同时森林经营管护在进行监督过程中,需注重提升技术力量,加强对技术服务的支持,重视技术装备水平、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使监督工作规范性获得比较充分的保证。除此之外,不同部门之间需加强沟通,推动监督工作的有效落实,促进经营管护质量的有效提升。

  7 森林经营管护有效保障措施

  7.1 经营管护中考虑季节性

  森林进行经营管护过程中,及时把控季节,可以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预防,降低产生的森林损失。因此经营管护工作在开展时需结合季节性。一般来讲,处于春秋季节时,森林植物会进行更新换代,在此情况下,产生的枯木、枯草均会有所增加。并且由于这两个季节风量较大,气候干旱,日照较多时温度会明显升高,树木可能会出现自燃情况。并且春季有清明节,人们有祭祀习惯,祭祀时可能会焚烧纸张,因此加强季节性防火十分重要。在重点林区,需禁止焚烧行为,祭祀时需提前做出申请,由林区人员进行陪同,结束以后通过专业程序进行灭火。并且可以在春秋季节比较干燥的情况下,运用定期方式喷洒水分或者人工降雨,使树木湿润度获得比较充分的保证。

  7.2 积极发挥大数据的优势

  森林经营管护在开展过程中,应加强对科技手段的运用,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紧跟科技发展脚步。具体实施时,可以将护林系统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降低日常工作中出现问题以及失误的概率。如通过无人机针对林业防护工作人员进行辅助,有效展开险峻地区管护工作。并且通过生态仿真系统进行监控,可以降低动物发现监控系统的概率,避免系统受到破坏。同时仿真监控系统能够对生态物体进行模仿,减少对动物产生的影响与干扰,为生态系统达到平衡创造良好条件。除此之外,可以发挥GPS 定位系统的定位优势,通过 GPS 对工作人员进行定位,林区中设置定位设备,结合GPS 定位系统能够比较清晰、直观地识别工作人员具体运动轨迹,加强对工作人员具体工作状态的掌握,并且在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展开辅助救援。

  7.3 完善森林经营管护方案

  展开森林经营管护工作时,需制定合理经营管护方案,针对森林资源具体采伐量进行限制,通过多种模式经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通常,经营方案的对象分为两种: ①针对生态公益林具体经营方案进行编制,编制方案过程中,需将生态功能充分体现出来,并且结合树种差异合理制定森林经营目标,实现对森林结构的合理调整,进而实现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②针对商品经济林具体经营方案进行编制,编制方案过程中,需结合原本设置的目标展开管理工作和经营工作。工作开展时,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确保森林资源具有循环性。

  7.4 加强经营管护专业建设

  森林经营管护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无论是保护范围还是管理范围均比较广泛,因此管护工作在开展时,管护系统需具备良好便捷性、较强稳定性,并且各部门之间需加强合作,展开沟通与联系,促进信息互通的实现,使森林经营管护时效性获得较充分的保证。具体实施时,可以设置专门指挥机构或者防控部门,工作内容需在各部门中、各工作人员中落实。同时森林边缘需设置预警点,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将信息及时、准确传送,确保传送的效率性以及准确性,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或者火灾,能够及时展开处理以及判断,尽量减少损失。对于森林预警,应将多种因素充分考虑其中。如在火灾发生时,需针对蔓延速度与蔓延路线进行预测,制定合理防火方案。并且对于应急方案,需设置多条或者一条通讯渠道,不仅能够寻求帮助,也能使更多专业人员参与到救火中。

  8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管护工作的实施,可以发挥调节生态环境的作用,推动生态平衡的恢复,也能尽量减少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对于社会、经济、环境意义明显。在新时期,需及时转变传统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理念,保证相关措施可以适应社会实际发展需要,重视植树造林、经营管护革新,促进植树造林和经营管护实施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使森林资源获得更有效的建设,推动生态环境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尚志国有林场管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