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通盘考量

  • 来源:产权导刊
  • 关键字:资本,市场,投资
  • 发布时间:2023-11-17 11:07

  ◎周雪飞(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政研室,大连 116086)

  2023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首次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①,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也向市场和投资者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信号。而如何在全面、深入研究资本市场所面临亟待解决问题、症结基础上,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合力治之,便成为有关各方着力思考的重大课题。

  当前抑制资本市场“活跃”、影响投资者信心“提振”的主要症结

  症结之一:注册制发行审核“周期急缩,节奏过快”,短期内的“超速扩容”无形中对二级市场产生“洪峰”压力,投资者信心也由此受挫。

  注册制改革的本质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强化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提高投融资的便利性。②这无疑是我国资本市场长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选择。但在具体实施、操作中,出现了一些亟待纠偏的现象。全面注册制施行后,2023 年上半年和2022 年同期相比,沪深主板市场作为最后一个实施注册制的板块,受理量骤然增加,审核节奏明显加快,过会率显著提升。2023 年上半年,股票市场(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IPO 新增申报企业数量多达388 家,其中申报高峰期的6 月,申报企业数量达到246 家,相当于整个上半年新增申报企业数量的六成以上。③这种“融资拥堵”造成的“扎堆”效应,对投资者风险偏好和信心热情形成较为直接、明显的影响与冲击。从过会审核周期看,周期大幅缩短,节奏明显加快。2023 年上半年主板IPO 过会率为90%。过会的45 家企业,从受理到过会平均时长为80.2 天,其中11 家企业的IPO 申请过会时长仅有21 天。④而2022 年上半年, 50 家过会企业中,47家企业从其IPO 申请获受理到过会的平均时长为328.85天。⑤过快、偏短的过会审核周期,导致二级市场出现“扩容洪峰”,正常运行的投资生态不可避免受到冲击,投资者信心遭受“淹没”,市场交投变得“迟缓”、沉闷、低迷,活跃度难有起色。

  症结之二:行政化“一刀切”式的大小非、限售股解禁不利于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反而助长了“融资圈钱,急于套现”行为。

  大小非、限售股解禁后的减持压力及预期,是A股市场投资者担忧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A股市场IPO融资规模急剧攀升的同时,大股东减持数额亦呈大幅倍增之势:从2018—2022年五年间,A股上市企业通过IPO及场内定增方式累计融资规模高达59944亿元,大股东减持数额合计为28622亿元。

  无节制的融资行为、近乎疯狂的套现手段,某种程度上给A股市场打上“圈钱市”的烙印,贴上“套现市”的标签。究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于:现行的大小非、限售股解禁,采用的是“一定时期禁售,到期全部解禁”的行政化、一刀切式做法,并未同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分红情况等有效挂起钩来,亦非“绩效目标考核”导向下的市场化解禁方式,无法真正促使上市公司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能。

  症结之三:高市盈率、高破发率的单边市使得投资者承受风险叠加,投资盈利愈发困难。

  注册制的全面实施,打破了主板“首发上市企业不超过23倍发行市盈率”的限制。截至2023年上半年,发行市盈率最高的五家上市企业首发市盈率分别达到90.63倍、44.64倍、40.6倍、37.76倍、37.73倍,均在35倍以上,远高于2022年同期上市企业首发市盈率水平。

  与之形成明显反差的是,注册制下新股破发率呈上行趋势。截至2023年7月3日收盘,173只上市新股中,59只已经破发,破发率高达34.10%。⑥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仍然没有设置相应的风险对冲机制,投资者参与“申购新股发行”的积极性势必受到影响,增量资金不愿入场,场内资金持续萎缩,交投更加难以活跃。换言之,高市盈率、高破发率的市场化注册制发行背景下,新股上市密集,存量资金被分流,全面“牛市”格局形成需要较长过程,投资者要想通过“买股做多”获取盈利,在“单边市”状态下变得愈发困难。

  不仅如此,注册制的全面实施,也意味着A股市场“有进有退”,“退市”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作为市场参与主体的投资者相比之前,将会承担更多、更大风险——“单边市”显然无法为各参与主体“平滑、对冲风险”助力,某种程度上反倒成为一种“掣肘”,事实上的“市场风险+交易风险+个股风险”叠加效应也由此显现。

  症结之四:证券活跃账户仅占四分之一,“T+1”交易制度亟待改革、调整。

  数据显示,A股股票账户中活跃账户数量为5600万,占比仅有24.7%,接近四分之一。这其中包括一些机构账户,散户活跃账户数为15.5%,八成以上处于“不活跃”状态。在这种情形下,长久实施的“T+1”交易制度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亟待向“T+0”交易机制改革、调整、恢复。

  现阶段,中国股票市场的交易场所、板块构成、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从过往的沪深交易所单一主板市场,不断拓展、延伸,到现在演变成为涵盖主板、创业板、科创板以及北交所“专精特新”等多场所、多层次、多板块的股票市场体系。截至2023 年6 月1 日,我国上市公司总量达到5208家,总市值规模接近83 万亿元。⑦在目前的上市家数、市值规模、活跃账户现状下,如何提振信心、激活人气,对A 股市场显得尤为迫切、紧要。

  长远来看,市场化发行的注册制改革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要有更为科学、合理、便利、畅通的交易制度以及投资端“财富分配,赚钱效应”与之相匹配,唯有此A 股市场才能行稳致远。

  如何切实有效“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首先,战略定位上,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审视、确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功能作用与长远可持续发展,重振信心,激活市场。

  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以股票市场为主要代表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应当成为:宏观政策传导的“接收塔与发射架”,逆周期调节的“工具箱”、政策措施“储备库”;链接宏观(政策)、中观(产业)与微观(主体)的资源配置通道、要素聚集平台,承载“储蓄—投资(直接投融资)”有效转化的长期流动性“蓝海”。让宏观政策更具针对性,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率,市场运行更有活水源。

  实体和金融视角,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作为直接投融资场所,应当着力服务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力构建“有节(制)融资,有(收)益投资,有畅(通)交易”的“投(资)融(资)交(易)一体化”的现代金融大市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让市场参与各方,能够拥有更多“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

  开放与安全维度,制度型开放进程中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应当成为助力各类微观主体“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上市并融入全球化”的传送带和推进器。金融安全方面,以股票市场为主要代表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成为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消防队”、隔离带与防火墙。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憧憬感、稳定感、安全感。

  其次,发行端,过会审核周期科学、合理、适中,发行节奏遵循“退一补一”原则,实行与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分红情形等挂钩的“绩效目标考核”导向的市场化解禁方式。

  确立科学、合理、适中的注册制过会审核周期,主板(从受理到过会)一般应达到120—150 天,平均用时(从受理到上市)应达到210—240 天。发行节奏应当按照“退一补一”(即“退市一家,首发一家”)原则、方式,渐次、节制、有序推进。发行价、市盈率,应当结合企业营运状况、未来发展前景、行业参照标准等科学、合理、适当确定,必须为二级市场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预留相应空间、余地,避免高溢价、高市盈率下的“掏空式发行、透支性融资”,防止“上市公司超募—暴富心态膨胀—失去发展动力—疯狂减持套现—移民出逃海外”等“恶性循环,反向激励”效应的产生。

  对“无需融资,恶意圈钱,篡改用途,意在套现”的上市公司,因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违规违法原因退市的企业,应加大惩戒、处罚力度,以其融资额的相应倍数予以惩处,进而对中小投资者进行相应经济赔偿。

  对大小非、限售股解禁,实行与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分红情形等挂钩的“绩效目标考核”导向的市场化解禁方式:上市公司连续三年盈利,且其给予投资者的累计分红资金总额大于首次发行股票的融资总额,大股东(控股股东、持股5%以上股东)、实际控制人方可进行减持、转让。对减持、转让所得,建议择机开征资本利得税。

  再次,交易端,在主板试点基础上逐步恢复T+0交易制度,涨跌幅限制比例适当扩大至15%,交易时间相应调整、延长。

  鉴于一段时间以来A股交投不活跃、流动性萎缩、投资者信心不足等现状,建议适时恢复T+O交易制度。前期可在“上市家数多,股资供求倒挂显著”的主板市场先行试点“T+0单次回转交易”,即仅允许每只股票日内回转交易一次。经过试点,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后,再向创业板、科创板以及北交所逐步拓展、延伸。涨跌停板制度方面,可以考虑将主板涨跌幅限制由目前的10%适当扩大至15%。交易时段,对照全球各地(亚太地区、周边国家;欧洲;美洲)交易时长、具体安排,可将A股上午交易时间提前至“每日9点”,交易时段相应调整为“9:00—11:30”,与亚太地区主要交易所同步或重叠;下午交易时间延长至“每日15:30点”,交易时段相应调整为“13:00—15:30”,与港交所、欧洲主要交易所形成一定重合。通过延长、调整交易时间,提升国内资本市场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关联度,进而增强A股市场流动性,提高活跃度。

  再有,投资端,引进机构投资者与保护中小投资者热情并重,充分发挥股票市场“财富管理与收入分配”功能,提高上市公司吸引力,由“单边市”向“双边市”过渡、转型。

  更多、更好引入境内外长期、耐心、战略机构投资者,为中长期资金入市营造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氛围。高度重视保护并珍视中小投资者的投资参与热情,充分发挥股票市场“财富管理与收入分配”功能,强化分红制度,促使上市公司不断提升自身经营业绩和投资吸引力。适时推出适合中小投资者参与的“迷你型”股指期货或期权合约等创新型金融衍生品,为更多投资者提供避险工具,逐步扭转A股市场“被动做多,盈利困难,无奈销户”的系统“自锁定”状态,由传统“单边市”向“双边市”转型、过渡,进而形成“良性互动”格局。最后,金融科技领域,创新设置数字人民币在股票市场发行端、交易端、投资端的应用场景,为相关决策提供更为有效参考。

  在A股发行(一级市场)和挂牌交易(二级市场)不同阶段,创新设置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借助数字人民币“信息货币,技术货币”的天然特性、智能功用,追踪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去向、用途,对二级市场的交易状况(规模变动、交投频率)、投资者结构分布等形成更为直观、有效的大数据信息汇集,进而为相关政策出台、改革举措推出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

  注释:

  ①《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2023年7月24日,新华社。

  ②易会满:《注册制改革的本质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中新经纬,2023年4月10日。

  ③ 《IPO申报历史罕见:7月主板、科创板及创业板零受理》,《证券市场周刊》,2023年8月15日。

  ④ 《全面注册制重塑IPO:主板把关效率提升,企业最快21天过会》,《华夏时报》,2023年7月28日。

  ⑤ 《全面注册制之下的主板IPO:最快21天过会,首发市盈率高达90.63倍》,时代商学院,2023年7月13日。

  ⑥《2023年IPO中考:全面注册制落地 A股领跑全球 北交所超过半数新股破发》,《21世纪经济报道》,2023年7月3日。

  ⑦ 《深沪两市再迎里程碑 上市公司突破5000家 总市值逾82万亿 9家超万亿 中国移动居首》,《长江商报》,2023年6月5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