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丁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黄梅丁,價格,差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2-20 16:59
卓成曦╱圖文
梅頭魚的學名應為梅童魚,是石首魚科梅童魚屬,分棘頭梅童魚與黑鰓梅童魚兩種。梅童魚屬低級肉食性魚類,以捕食底棲生物、小魚和糠蝦為主,長不大,正常最大的也就十幾厘米、二兩左右吧。福州人稱之為「黃梅丁」,黃是指其體色,而尾綴「丁」便是福州方言中用來形容比較小的事物。我見過剛捕撈出水面的黃梅丁,會「咕咕咕」地叫,陽光下扭動着、閃着金燦燦的光芒,可是沒過多久,便慢慢褪去金黃色的外袍,變成略帶灰白的淺黃色。因為牠和大小黃魚一樣,光照是牠們體色變化的刺激源,光照愈強魚的體色則愈淡甚至發白,而在弱光時或夜間,魚體則呈現原本的金黃色。野生海捕的大小黃魚、黃梅丁,由於捕撈時間不同而導致體色不同,價格也會有差異,就像「金條」,成色當然是愈黃愈好,因此有經驗的漁民均會選擇在夜間捕撈大小黃魚或黃梅丁。
吃黃梅丁可補腦?
黃魚家和葫蘆娃家一樣,有七兄弟,牠們是:大黃魚、小黃魚、黃姑魚、梅童魚、鮸魚、黃唇魚和毛鱨魚,黃梅丁(梅童魚)是全家體形最小的一位。七兄弟中,很多人會把黃梅丁與小黃魚搞混了,看着是有些像,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魚。有句歇後語「一簍梅童─都是頭」,黃梅丁頭偏大而鈍圓,身體較短小,表情有點憨厚呆萌,所以又名「大頭梅童」。特別是頭頂部圓弧形隆起,有點像年畫中的老壽星。「大頭梅童」不僅在閩粵江浙聲名遠揚,其歷史也非常悠久,早在三國時期沈瑩所撰的《臨海水土異物志》中就有記載:「石首小者名躇水,即梅魚也,頭大於身,人呼為梅大頭」,真是頭大名聲也大。據說小孩子吃黃梅丁,能夠促進大腦發育,長大後會特別聰明,其實黃梅丁與其它魚類相比,體內並沒有含甚麼特別突出的補腦物質,可能就是因為其頭大,大家就覺得補腦吧,中國人最擅長「以形補形」。小黃魚的頭身比例沒有黃梅丁那麼大,且嘴巴內沿有一圈紅色,因此牠又叫「紅口」,這是黃梅丁所沒有的。黃梅丁基本都是野生海捕,就像其幼小的身軀那樣,黃梅丁也顯得異常的柔弱,魚鱗稍有破損就會很快死亡,幾乎出水即死,因此黃梅丁很難人工養殖。
早春時節品嚐最佳
黃梅丁在福州人心目中的地位並不高,主要是因為個頭小,福州人一向看不起小魚,形容小魚是「貓吃的魚」。即便在最愛吃梅童魚的寧波,牠仍被稱為「丫鬟魚」,公主自然是大黃魚。我卻非常喜歡吃黃梅丁,因為牠的肉質太細嫩了,特別是在初春時節。江南有漁諺說:「正月雪裡梅,二月桃花鯔,三月鯧魚熬蒜心,四月鰳魚勿刨鱗。」還有一句俗話叫:「冷水梅童賽黃魚。」每年早春時,是食用黃梅丁的最佳時節,因為此時氣候寒涼,黃梅丁是不進食的,所以牠的內臟很乾淨,不需要剖魚殺肚,拉出魚鰓即可進行烹製。黃梅丁最好吃的做法當是清蒸,在福州叫家燉,與清蒸大同:魚身上鋪些薑片、水發香菇絲、豬五花肉片,灑點白砂糖,再淋上醬油、黃酒上鍋蒸熟。不可蒸太久,水開後入鍋旺火蒸三分鐘左右足矣。用筷子就可輕易夾起整條的黃梅丁,先啜一口魚頭上的魚腦、魚眼,一股鮮甜。咬住魚頭再用筷子夾緊魚肉往下輕輕一拉,兩片雪白的蒜瓣狀魚肉便掉落下來,夾起一片放入口中,便如雲朵一般散化開來,帶來的是滿嘴無以形容的鮮與嫩。
日本海域也有黃梅丁,我去日本幾次卻未見過,很想知道日本人是如何料理如此小而美味的魚,該不會也是做刺身吧?如此鮮甜又細嫩的魚肉,我想若是做成天婦羅應當不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