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港式燈火——华灯初上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港式,燈火,夜幕
  • 发布时间:2024-02-20 17:01

  苡楠╲圖文 林展喬╲設計

  「平民夜總會」上環大笪地、由「蘭桂坊之父」盛智文親手建立的蘭桂坊,都深埋香港人的美好回憶。讓我們從今天的「香港夜繽紛」,坐上時光機,回到那些年的夜晚,回溯截然不同,但已一去不復返的夜間風情。

  平民夜總會 難忘草根之情

  早在1950 年代開始,上環大笪地的夜晚充滿人間煙火。早年的香港尚未有太多娛樂,人們消磨時間的方式大多與街坊街里在空地相聚。今天林士街停車場至信德中心一帶,逐漸形成了民間墟市,給人們提供謀生的機會。大笪地裡面擺賣乾貨、日用品,還有賣藝表演、熟食、占卜等攤檔。

  「以前誰會帶上相機去擺攤?」被問到有沒有在大笪地拍攝的照片的時候,曾在當地擺攤的吳家耀提出強烈的反問。如此一問的確讓人覺醒,有別於今天「香港夜繽紛」作為消遣娛樂,昔日到大笪地擺攤的人,更傾向於「搵食」。「以前即使有相機也不會拿過去,沖洗照片本身就很麻煩。而且晚上去大笪地對於我們來說是想賺錢,哪有時間拍照?」如今年過7 旬的吳家耀,提到上環大笪地,馬上回憶起小時候隨父母擺攤賣皮帶的日子。原本他們一家人,父母各有一個攤檔,自己經常徘徊於兩個檔位之間幫忙。

  「我們是把整張牛皮買回來,然後裁成特定的尺寸,再上色、壓花,到最後修改為成品拿出去賣。」吳家耀說,小時候課餘時間要幫忙做皮帶,晚上去擺攤。過去自己生產自己做銷售的產品其實很常見,薄利多銷,只要願意付出心力與時間,就能維生。而吳家耀一家也經常會在大笪地消費,購買日用品和食物,他笑言「自己友」一定會有折扣。直到他約20 歲,上環新填地被政府收回轉行到外面打工。昔日的夜晚已不復再,卻換了個地方活在人們的記憶裡。

  走一轉蘭桂坊 走一次世界

  提到香港的夜生活,我們都會不約而同想起蘭桂坊。這裡的夜晚之所以深入民心,因為這個「品牌」承載了香港成長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未免替無法在疫情中恢復常態的蘭桂坊感到相當惋惜。盛智文憶述蘭桂坊在80 年代的時候,只是一條不為人知的小街,有花店、肉檔、裁縫等小商店,甚至曾經有一段時間是父母帶着孩子相親的一個地方。「當時蘭桂坊是一個很傳統的小社區,但很『charm』、很獨特。」或許誰都沒有想到,這種低調的吸引力日後竟帶動蘭桂坊崛起,成了燈火輝煌和海內外的人夜生活「朝聖」之地。

  今天屹立在德己立街的加州大廈是中環的地標之一,無論是本地人還是游客都喜歡前來消遣,雲集了餐廳、酒吧、會所,還可以在最頂層的天台小酌一杯。7、80 年代、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有很多外資企業前來發展,盛智文發現香港沒有太多地方可以讓他們消遣,外國人大部分時間只會在酒店的餐廳用餐,而且需要打領呔、穿西裝,非常拘束。於是他靈機一觸,將在加拿大夜生活的閱歷帶到蘭桂坊,給身在香港的人一個名副其實中西合璧的玩樂體驗,也藉此將不同背景的人凝聚起來。

  40 年前,盛智文還決定打破傳統,將萬聖節的習俗帶到蘭桂坊。他和其他夥伴首次一行10 人「扮鬼扮馬」,到了第二年的萬聖節就有不同的人開始在萬聖節當晚「盛裝打扮」,這個傳統無間斷延續至今,而萬聖節悉心打扮的人群,不僅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也為蘭桂坊衝出了國際。「一個城市必定要有夜生活,除了能夠給人們帶來快樂,也是人們能夠互相認識,可以遇見世界不同人的機會。」盛智文說。

  廟街 讓夜生活延續下去

  另有「九龍大笪地」之稱的廟街,至今已經發展了逾一個世紀。廟街去年年底從疫情的陰霾中再次「起死回生」。在「香港夜繽紛」的推動下,透過帶來20 多個美食攤位的進駐,整個廟街以至周邊街道和商舖再次佔據港人和游客的視野,人們紛紛前來廟街一睹另一個「平民夜總會」。

  今天,大牌檔美食、懷舊的音樂、占卜的檔攤以及廉價、特色的貨品依舊沒有落下,甚至在整個區域加入了「藝綴廟街」的亮燈裝置,利用新元素展示出舊日情懷。「近年廟街都比較靜,希望廟街能夠興旺起來,香港的經濟也能夠好一點。」在廟街開業超過20 年的廟街小食檔主表示。

  然而,廟街的「生死」又豈止單純關於經濟?它的存在,對於香港、對於港人、對於游客有着更深層的意義,我們都懂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