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产品质量安全市,问题,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3-09 10:15
方 磊,李维栋
(德州市德城农业保护和技术推广中心,山东德州 253000)
摘 要: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是德州市落实农业强国重要指示和山东省农业强省战略部署的具体表现。本文探讨了德州市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促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市;问题;策略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是国家和各级政府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广大群众切实关心的问题。德州是全国粮棉生产大市、生猪调出大市、食品名市,被誉为“中国扒鸡之乡”“中国金丝小枣之乡”“中国粮油食品城”等。基于此,德州市委、市政府将争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确定为德州市实现农业强市的重要路径。
1 德州市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现状
德州市2018 年整建制创建完成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禹城市、平原县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市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 以上,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搭建完成市、县、乡、村四级监测、监管体系,全部县、市、区设立监管机构,126 个乡镇配备速测设备,实现监管区域全覆盖,全部行政村设置农产品质量协管员;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的全覆盖,将重点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和农资经营门店纳入平台管理,提升了信息化监管水平。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能力弱,基层监管检测队伍不足
德州市农产品检测机构不足。全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仅有8 个,而且具有种植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检测能力中心只有1 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公司过少,检测业务长期依靠济南、潍坊、青岛等地的公司。部分乡镇和农业园区检测设备老旧、缺乏试剂或试剂保存不当、设备使用率不高、监测记录不全等。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人员在数量、学历、年龄、技术能力、专业知识等方面存在不足。全市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人员仅有 48 人,学历本科以上占比37.5%,40 岁以下人员仅占42%,中级以上职称占比50%;乡镇监管人员 373 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仅占30.83%,40 岁以下人员仅占44.5%,中级以上职称仅占19.3%,专职人员占比41.82%。
2.2 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水平较低,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不足
德州市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较为缓慢,和德州市生产实际有差距。农产品生产标准制定的参与度不足,如2021 年德州市企事业单位主导、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仅50 项。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不足,仅停留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等方面。农业生产标准、农产品认证标准在宣传推广上严重不足。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尚未健全,数字化监管比例过低
监管追溯平台缺乏有效规划,不能实现高效互联互通。平台软件开发商和运营商各自独立,部分县市区与省级平台不可对接,部分农业、商务、市场监管部门追溯平台建设标准不同,存在重复建设、不相融合、多重上传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存在监测点覆盖面较小、监管信息较少等问题。平台技术门槛高、使用复杂度高,导致主体参与度不足,农户参与度极低。生产信息上传过少,导致数字化监管比例过低。
2.4 农产品产地环境建设差,农业投入品监管能力弱
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监管主要依托农产品认证体系的检测监管、耕地土壤环境监测等项目进行监测,导致监测频次低,点位覆盖密度小。农业投入品的销售门店监管也存在问题,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和销售的数量差距大,但更多问题存在于生产主体的使用中,如使用农药安全间隔期执行不到位、使用农药品类较为单一和重复使用、使用浓度和剂量随意性大、使用范围扩大失控等。
2.5 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部分生产主体生产管理不到位
虽然近年来德州市农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但其管理混乱、规模小、带动能力弱、资源整合能力差的特点显著,而且农业合作组织流转土地比例不足50%,导致组织化程度低,无法对资源、渠道等产生吸引。部分农业生产主体存在生产记录不规范、不及时,管理制度不健全,生产记录保存不当,农业投入品购买和使用不当,落实自检制度不到位,自检设备使用率低,进销货查验记录不全,生产记录不完整以及产品和原料保存不当等问题。
3 针对问题的解决策略
3.1 强化机构监管检测能力,提升监管队伍专业化水平
强化机构监管检测能力,建立健全在规划制定、力量配备、条件保障等方面的财政保障机制,并适时调整政策。强化现有检测中心和基层检测站的检测能力,加大对基层站所监管力度和考核强度[1-2]。鼓励并支持社会检测公司发展,招引或培育检测公司落户德州。制定基层、重点园区主体、标准化基地等检测室建设标准,配备专业检测人员,提升设备使用效率,提高检测能力。结合德州市实际情况,对国家、省级规定的风险产品进行全覆盖式的重点检查,依托已建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人才库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摸清摸细摸实德州市农产品生产情况和潜在问题的高危风险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手册,用于基层监管检测人员培训。提高基层监管机构专职人员数量,提升基层监管人员的待遇,制定村级监管员选用标准、管理考评制度,加强对镇、村监管工作业务指导、业务培训,强化基层监管检测队伍能力。
3.2 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水平,促进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
政府部门应积极推进全程可监控、可追溯的农业标准化生产[3],严格采用“有标竞用、虚标改实、缺标补标、无标制标”的原则,组织引导全市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依托现有的国家、地方、行业、团体标准和农业生产技术规程(规范)等制定符合德州市实际的农业生产育、耕、种、管、收、养、分级、加、储、包、运、销、食等全环节、全领域、全流程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规范),制定土壤环境、空气环境、灌溉水源环境等方面的产地环境标准,切实提升德州市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和质量。组织主体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从纸本走向田间。组织市、县、镇、村四级农业技术人员分行业、分专业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专项行动,依托微博、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和德州日报、山东卫视、齐鲁晚报等官方媒体,采取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生产技术规程等,通过市、县、乡镇、村等四级互联宣传。
3.3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
质量安全建设平台开发的重心应为提升软件的可应用性,强化各类软件平台的互联互通、兼容性,建立健全农产品平台管理标准和管理体系,建立追溯标准和追溯体系,实现省与市县、开发主体和运营、使用主体、部门之间的信息有限条件下的联用共享。强化平台信息的完备性、简易性、标准化,剔除重复信息,加强缺失部分的补充,形成信息网,扩大监测覆盖面,提升监管信息数量。引导生产主体将农业投入品购买记录、农产品生产记录、农业生产管理记录、农产品抽检数据、农产品包装标识、农产品销售记录等信息及时、完整地填报、上传至监管平台,并积极推动全市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尽量多地融入平台监管,鼓励农户自愿进入平台监管体系;落实农资生产、销售企业的生产、进货销售登记制度,限制使用农药申请定点销售,实名制购买记录,并将数据及时完整地上传至平台。
3.4 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建设,提升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能力
建立长效的监管体系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产地环境变化,并制定应对措施。依托耕地土壤、灌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环境和耕地土壤质量监管项目、高标准农田项目、耕地地力提升项目等建立临时点位和长期点位而获取的数据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信息监测档案,分析数据,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等级制度,进而评价农产品等级和风险状况。倡导使用低毒高效农药和化肥,利用增施有机肥、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等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耕地土壤质量;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融合,集成使用生态调控、物理诱控、生物防治、生物农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促进绿色农业发展。依托产地环境承载力,合理划分作物种植区、畜禽水产养殖区,实现土地高效高质利用,保障农产品源头安全。
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开展产地环境专项检查[4]。依托现有力量,总结过往检查情况,对重要农时节点、重点区域、重点品类、重点市场、重要生产环节加强日常监管巡查、专项检查巡查、执法检查的力度,以随机和定向检查相结合,实现检查监督最大效能,确保执法检查全域、全段、全覆盖,确保农业投入品的安全,做好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利用。
3.5 促进农业生产组织水平,提升生产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
将串联分散的生产农户并联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体,形成强大的主体建设网络,吸引更多生产农户加入,降低农产品生产主体的数量,增加农业生产的规模性,进而提升全市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5-6],同时依托资源、渠道整合,推动农户生产整合,加快加深现有主体之间的合作,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压力。创新性地开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模式,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和水平。强化生产主体生产全程标准化、检测设备应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做好生产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警示教育,提升生产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通过明白纸、语音、短视频等将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化、生产流程进行科普,提升生产主体责任意识。
4 结语
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是德州市落实农业强国和山东农业强省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是关系人们切实利益的重要举措。细致分析德州市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有助于提升德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促进德州市农产品优质化程度,进一步保障人们“舌尖上”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增福, 张博轩. 从德州市建设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论如何强化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J]. 科学家,2022(5):10.
[2] 徐长亮, 陶加乐, 王卫星, 等. 宿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建议[J]. 食品安全导刊,2022(28):29-31.
[3] 褚秀玲, 王娅波, 高强. 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2023,29(12):121-123.
[4] 刘丽华. 福建省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情况探讨[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3(6):104-107.
[5] 栾建, 张哲晰. 农地组织化流转与农业生产效率改进:效应与机制[J]. 中国土地科学,2023,37(5):47-55.
[6] 高晗, 李宏波. 农户行为对农产品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 以德州市为例[J]. 企业技术开发,2018,37(9):115-119.
